专题报道

审核评估

本站主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最新新闻

学校基本情况(一)定位与目标

发布日期:2017-09-10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1.1办学定位

(1)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是什么?依据为何?

答:●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办学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型本科;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创办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粤西、服务广东、走向全国、面向世界;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乐于服务地方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负责任、强能力、善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办学理念:勤教力学、立己树人;

●发展目标:办好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力争创办研究生教育,努力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发展目标。

●依据:

历史依据:悠久的教师教育传统和丰富的办学经验;现实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发展;

政策依据:国家和广东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部署。

(2)学校教师、学生及校友对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认可度如何?

答:教师、学生、校友对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认同度较高;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已写进学校章程,并在学校党代会、“双代会”和发展规划中形成了共识。对师生、校友的调查中,认同度高。

(3)学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确定及其落实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答:总体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明确。但年度工作中对分解阶段性发展目标任务落实不够。

(4)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十二五规划”确立建设“特色的高水平师范院校”的发展目标,坚持走“错位竞争、内涵发展、特色兴校的发展策略”;十三五发展规划再次明确“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1.2培养目标

(1)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契合度如何?总目标是否能够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突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答:总目标: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厚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乐于服务地方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负责任、强能力、善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地方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及学校转型的需要;学校办学定位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才培养特点;

契合度:与学校办学定位有较高的契合度;

基本体现了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如何确定的?与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关系如何?

答:师范类专业参照教育部文件要求,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规定,参考同类院校专业培养目标,邀请校内外学科专家、地方中小学名校长、名教师等召开专家论证会;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人才经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非师范类专业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规定,参照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参考同类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经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和专业特色,邀请校内外学科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召开专家论证会,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对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总要求,专业目标是学校总体目标的具体化。

(3)学校师生对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如何?学校师生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如何?

答:师生对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理解较深入和认同程度较高;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较深刻和认同度高。

(4)学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答:问题:个别非师范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应用”性不够突出,未按照行业职业规定制定人才标准,对应用能力培养和实践性要求重视不够,做学结合不够。学习评价偏重考试成绩,轻实践应用。

改进措施:全面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深入社会、中小学、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调研,了解社会需求;根据行业职业标准和专业规范逐步明晰凝练培养目标,进一落实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1.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学校在制度和措施等方面如何保证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地位落实到位的?

答:制定宏观政策,保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科研促教学,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健全质量监控,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激励教师大力投入教书育人,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是如何体现的?效果如何?

答:各部门围绕人才培养开展工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教学、教师和学生服务,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教学、全员一体化育人的工作机制。效果较明显。

(3)学校领导是如何重视本科教学的?有哪些具体重视举措?产生的直接影响及效果如何?

答:坚持教学“一把手”责任制。坚持领导联系教学单位责任制,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教学工作,解决教学问题;坚持校领导“议教”、“听教”;校领导为本科生上课,带头开展教研;

效果: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及时处理教学中的存在问题,严格了学校治学、治教制度,推进了科学化教学管理,带动良好教风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学校各职能部门是如何服务人才培养工作的?

答:机关党委:加强工作作风建设,营建良好的服务教学氛围;人事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励教师潜心教学;科研处加强科研管理,保证科研促进教学;教务处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有序高效运行;资产部门保证教学仪器设备满足教学需要;后勤部门保障师生的生活、健康,使师生专心教学;学工、宣传、群团部门大力开展校风、学风和师德建设。

(5)学校在保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答:问题:培养名师和优秀生的工作还比较薄弱;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尚不够;引进和培养教师更倾向科研能力和成果,对教学能力考察重视不够。

改进措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奖励教师投身教学,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培养名师和有针对性地培养优秀毕业生,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学工作质量评价考核,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建立定性与定量并举的考核和奖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