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数量与结构
(1)学校的师生比如何?学校专任教师的数量及结构如何(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等)?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发展态势如何?
答:生师比1:19.57;专任教师1046人;
职称结构:教授131人,副教授295人,高职称教师占40.70%;
年龄结构:35岁以下教师242人,36—45岁教师443人,46— 55岁教师 308 人,56 岁以上教师教师 53
人,分别占教师比例的
23.14%、42.35%、29.45%、5.07%;
学缘结构:最后学历非本校者1018人,占教师比例的97.32%;最后学历为本校者28人,占教师比例的2.68%。
学历结构:博士 270 人,硕士 613 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
84.41%。现有师资队伍满足教学工作要求;职称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不断优化,学缘结构良好,学历结构不断提升。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2)学校各专业主讲教师队伍的数量及结构如何(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等)?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发展态势如何?
答:师范专业教师队伍数量较充足,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态势良好;部分非师范专业、新专业师资人数、结构尚需进一步改善。目前教师队伍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结构较合理,发展态势良好。
(3)学校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数量与结构如何?能否满足教学要求?
答:实验技术人员95人,其中职称、学位、年龄的数量及结构分别为:
副高级职称11人,中级61人,初级7人,无职称16人,所占比例分别为11.58%、64.21%、7.37%、16.84;
硕士60人,学士24人,无学位11人,所占比例分别为63.16%、
25.26%、11.58%;
35岁及以下37人,36—45岁48人,46—55岁17人,56岁以上3人,所占比例分别为38.95%、40%、17.89%、3.16%。
实验技术人员和教辅人员的数量与结构满足教学工作要求。
(4)聘请境外教师承担本科生教学情况?效果如何?
答:近三年聘请境外教师35人,分布各二级教学单位。所在单位师生普遍反映境外教师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整体教学效果良好。
(5)学校各专业主讲教师队伍中有海外学习或培训经历的情况如何?
答:主讲教师中有海外学习或培训经历的人员176人,占主讲教师总数的 15.15%。学校制定有相关引进政策,大力引进、提高教师队伍中有海外学习或培训经历的教师比例。
(6)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数量及承担任务情况?
答:学校按相关规定聘请兼职教师。2014—2016 年外聘兼职教师数量分别为291人、323人、317人。
外聘的教师主要是相关高校的名教授、较突出的科研工作者、名校长、名教师和名企业家,主要承担实验实践课课堂教学、教育教学实习指导、专业实习实践指导、合作研究、学科建设指导和青年教师培养等工作。
(7)学校的师资队伍在上述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答:存在问题:师资队伍数量还不充裕,教学任务繁重;队伍整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博士学位教师和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及双师双能教师资格教师的比例有待提高;教学 名师偏少。
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境外教师的引进力度;完善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尽快出台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等。
2.2教育教学水平
(1)学校在鼓励教师教书育人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答:措施: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统筹师德建设工作;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制度;职称评聘、年度考核中,实行师德、教风一票否决制;每年评选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宣传表彰师德先进集体和个人、树立优秀教师楷模。
效果: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形成严谨治学、追求真理、执教有方、教书育人的良好教风。
(2)学校主讲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执教能力如何?
答:教师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近四年,21人入选广东省“扬帆”人才,151人入选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8人被聘为兄弟院校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有6名全国优秀教师、6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老师、35名南粤优秀教师、13名省校教学名师,23名省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2个省级教学团队。大多数教师能结合学术研究开设新课程,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进行启发式教学,有效选用各类教学方法,圆满完成各项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
(3)学校实验、实践(实训)教学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业务水平如何?
答:学校重视实验、实践(实训)教学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队伍建设,注重其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培训机会。该类人员能履行岗位责任,完成本职工作。
(4)学校是否建立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机制?效果如何?
答:已形成学生网上评教、督导专家随堂听课、同行互评、领导听课制度等全方位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制定了教学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的遴选办法。
效果:促进和保障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5)聘任海外、境外或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授课能力与效果如何?
答:聘任海外的教师主要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境外教师主要来自台湾,国内兼职教师主要来自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小学校的名教师、名校长和知名企业家。所聘教师主要承担理论课教学、实验实践课教学、实习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合作研究、学科建设指导和青年教师培养等工作。
聘任教师大都责任心强,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或实践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6)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水平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答:部分教师跟踪学科前沿不够;知识更新不及时;课堂教学学术含量不够;教学过程学生主体性地位不明显,学习评价方式有待改进。
改进措施: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采用先进教学理念;定期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聘请知名教授实施现场培训;提供机会鼓励教师外出学习、访学。
2.3教师教学投入
(1)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及将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学校有无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运行效果如何?
答:绝大部分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将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工作。
学校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引导和鼓励教师把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和本科教学奖励实施办法;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重视教研项目、教改成果;设立教师岗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最低教学工作量和最低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标准;设立优秀教学成果奖制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制度等。职称评审中教学质量事故一票否决制。
教学激励与约束机制推进教师积极投入教学,运行效果良好。
(2)学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分别占教授、副教授总数的比例?教授、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
答:2017年,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为99.33%,副教授授课比例为 99.05%、教授、副教授讲授的本科课程门次数占全校实际开出课程门次数的39.81%。
(3)教师能否将自己的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
答:相当部分教师能能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新课程,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内容。课程教学中介绍学科前沿知识意识较强。
(4)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情况?实际效果如何?教师参加校以上级别的教改立项项目的人数及比例如何?
答:学校制定《岭南师范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近三年投入教改专项经费1825万元。教师参与教研教改积极性不断提高,近三年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教研教改论文;主编、出版教材58部。校级以上教改项目134项,参与教师 762 人,占教师总数的 72.8%。近两年评出校级优秀教学成果60项,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6项,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14项。
(5)教师在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情况?
答:教师积极开设选修课和专业新课程;积极参与教研、教改建设、更新教学内容,近三年主编、出版教材58部;按实验教学要求参与实验室建设,完成基础实验项目,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在实验仪器设备维护保养、开放实验指导方面起重要作用。
(6)学校教师在教学投入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答:存在问题:部分教师教学改革意识、动力不强;与科研相比,钻研教学时间不足;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实习、自学投入不足;与学生的交往接触不够。
改进措施:加大教学工作的考评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
2.4教师发展与服务
(1)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及发展规划落实情况如何?学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制度措施如何?执行效果如何?各二级教学单位是否有具体措施?效果如何?
答:制订、完善教师引进、培养、提高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相关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选送一批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针对性地培养青年教师;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保障,执行效果良好。
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大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投入,以项目资助鼓励教师投入教学,执行效果好。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挂靠教务处,统筹指导教师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能力提升。
二级教学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落实措施;加强人才引进;建立教学团队;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教学投入机制;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建设;建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评议制度;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等,效果良好。
(2)学校建立的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机构开展工作情况?效果如何?学校每年用于教师学习、培训的人均经费是多少?
答: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目的、按计划培训青年教师;
组织开展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竞赛等活动。总体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良好,效果明显。学校每年安排有教师学习、培训专项经费,2016年培训人均经费821元。
(3)学校在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特别是在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提升其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答:学校开展教师岗前培训、入职及校本培训;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配备导师;组织开展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竞赛等系列活动;鼓励教师主动融入教学、科研团队,在教师学历提升、研修访学、业务技能培训等方面提供资金保障,保证青年教师的顺利成长。
(4)学校在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升学历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情况?效果如何?
答:通过修订《教职工培训工作管理规定》,加大教师的学历提升、在职进修和学术交流资助力度,适度减免研修期间教学工作量,保障工资津贴待遇,提供博士科研启动费等以示鼓励,取得了一定成效。
(5)学校如何在教师岗位聘用、考核评价及薪酬分配方面向本科教学倾斜?是否将体育、艺术教师组织课外体育、艺术活动和课余训练、体育及艺术竞赛等纳入薪酬分配体系计算工作量?有何长效保障机制?
答:奖励性绩效分配“坚持分配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业绩津贴非教学岗位的人均水平按教学岗位的80%计发;二级分配明确规定“各二级单位制定二次分配办法时不能只简单将业绩津贴与教学工作量挂钩,应统筹考虑单位的全部工作,即体育、艺术教师组织课外体育、艺术活动和课余训练、体育及艺术竞赛等已纳入校内薪酬分配体系”。
(6)学校在关心与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答:培养教学名师的政策、措施尚需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发展平台尚不够完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尚需进一步改进,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尚需加强。
改进措施:努力培养各级教学名师;尽量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搭建更多的教师发展平台,设立更多的人才工程项目计划;加大培训进修经费投入,让教师享有更多的发展通道和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