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第一次党代会

本站主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最新新闻

[迎接党代会•巡礼]深耕对台交流硕果累累

发布日期:2019-01-11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岭南师范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将于2019年1月18日-19日召开,为全面深入总结、展示湛江师范学院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发展成就,迎接岭南师范学院第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党代会专题网上开设了“迎接党代会•巡礼”专栏,系统展示各个单位和各个层面的工作成就和工作亮点,欢迎各单位来稿]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两岸学子携手并进。我校重视与台湾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的交流合作,双方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目前已与台北市立教育大学、龙华科技大学、台南大学、台湾屏东教育大学、台湾高苑科技大学、台中教育大学、台湾戏曲学院、辅仁大学、朝阳科技大学、彰化师范大学、台湾东华大学、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等12所台湾高校签署了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等的合作协议共24份,建立了姐妹校的合作关系,建立了“一营一专业四坛二中心”(湛台大学生夏令营、特殊教育专业、海峡两岸师范大学校长论坛、海峡两岸教师教育高端论坛、海峡两岸特殊教育高端论坛、海峡两岸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学术研讨会、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与台湾教师教育资料中心)的常态化、制度化交流合作平台,取得丰硕成果,结下深厚友谊,使我校的对台交流合作走在国内高校的前列。成为大陆与台湾合作较有影响的高校之一。

湛台大学生夏令营架起友谊之桥

湛台大学生夏令营作为国台办重点交流项目,迄今已成功地举办了十年,我校也连续承办了十年。十年间,来自台湾师范大学、台中教育大学、屏东大学近40所台湾高校的近千名大学生来湛参加活动。特别是近四年,台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前主要负责人、台湾教育大学系统总校长吴清基教授连续三次亲自带队来湛,提高了夏令营的地位和影响力。夏令营的活动内容也不断丰富,除了参观考察、文体活动、联欢晚会外,还举办了“文化传承与大学生成长”、“教师教育暨创新人才培养”、“学习方式变革与大学生成长”、“实践·创新与能力发展”、“创青春·创新创业”等两岸大学生主题论坛、“两岸教育专家畅谈教育人生”论坛、创新创业成果展览等。如今,这一夏令营已成为海峡两岸青年大学生加强交流、增进友谊、密切合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成为湛江对台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成为粤台教育文化交流的一个品牌项目。

湛台大学生夏令营至今已举办10年

高起点协同育人办特殊教育专业

我校特殊教育专业与台湾师范院校合作开展,是探索两岸高起点协同育人的成功案例。聘请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创办人、教育学院前院长吴武典教授,担任我校特教系创系主任和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的首席专家。特教专业自2012年创办以来,先后聘请了何福田、蔡典谟、陈昭仪、赖铭次、胡永崇等16位台湾专家教授来校兼职授课,并有5位台湾特殊教育专家全职来校工作,选派了4名青年教师到台湾师大、彰化师大、台南大学等高校攻读特教博士,并选派了1名青年教师进行短期学习交流。

特教专业采取“3.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一学期到台湾高校学习。目前已完成3个年级113名学生赴台一个学期研修学习的任务,我校为每个赴台学生资助一万元人民币。目前,2016级73名本科生正在台湾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研修学习。此外,我校特殊教育专业与海峡两岸8所特殊教育学校签订了海峡两岸协同育人意向书,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该模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成果《粤台协同培养特殊教育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17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我校更是当选为广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

特教专业在吴武典教授的带领下,特教老师充满爱心和特教情怀,精心谋划,克服困难,勤教力学,专心育人,让这些因高考成绩不太理想而被调剂录取、对特教没感情的学生,都爱上了特教专业,且学得起劲,学有所长。该专业学生连续荣获两届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挑战杯”竞赛特等奖,已毕业的两届学生除7名考上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研究生外,大多数到珠三角等省内最好的特教学校就业,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和欢迎。

海峡两岸师范大学校长论坛在我校举行

“四论坛”形成浓厚学术氛围

积极搭建平台,由我校联合台湾师范教育学会和台湾有关高校共同举办了四个常态化的学术交流论坛,包括已举办三届的海峡两岸师范大学校长论坛、已举办七届的海峡两岸教师教育高端论坛、已举办三届的海峡两岸特殊教育高端论坛、已举办四届的海峡两岸“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学术研讨会”。“四坛”成为两岸教师教育交流的重要平台,多年来,共吸引了境内外大学校长、专家、学者等2000余人次(其中来自台湾的大学校长、专家、学者等800余人次)参加到各个论坛活动中,进行学术探讨与分享。利用这些平台,吸引了包括台湾师范大学校长张国恩、彰化师范大学校长郭艳光、高雄师范大学校长吴连赏和台中教育大学校长杨思伟以及大陆华东师范大学前校长俞立中、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和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刘鸣在内的近200余名海峡两岸的知名专家来校做了80多场学术报告,在国内师范院校和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新华网等著名媒体对此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中心”引领协同创新谋发展

以我校为牵头单位,由台湾师范大学等台湾5所高校、华南师范大学等6所广东高校作为协同单位共同组成的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是广东省首批立项的高校协同创新平台。“中心”致力建设成为“先进教育思想理论创新的中心、南方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重镇、广东优质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地方政府教育政策咨询的智库、粤台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的先锋”,并积极组织两岸同行专家开展“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科学研究与评估”、“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粤台乡村教育比较研究”、“中职教育的特色发展与示范建设研究”等专题研究。成立四年多来,“中心”在科学研究、论著译著出版、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和明显成效,得到了同行的热诚欢迎和高度肯定,在广东省中期绩效检查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为了便于我校师生深入了解台湾教师教育情况,我校在图书馆专门开辟了台湾教师教育资料中心。中心收藏有冯观富教授将毕生收藏的图书精选及珍贵手稿80万字的图书专柜;有台湾特教专家学者各自捐赠的特殊教育专柜;有台湾中小学各科教材和教参书,供有志于了解台湾基础教育的师生研究。

2017年9月,由我校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和教育研究院吴武典、左兵和王国辉主编的《台湾教育研究》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是我校与台湾高校交流合作的又一成果。该书汇聚了吴清基、吴武典等17位台湾教育专家教授和尹宁伟、李晓峰2位我校青年教育学者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教师教育、特殊教育、乡村教育,既有宏观的台湾教育政策研究、师资培育制度,又有师资教育质量监控、课程特色、教育实习、绘本故事教学等微观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大陆了解和借鉴台湾教育的做法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特殊儿童评估与教育训练中心揭牌

校园文化景观见证对台交流成果

在美丽的校园中,有两处景点是我校与台湾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见证。

第一处是在学校东大门直通主校道的端口,矗立着的大型陶壁《问渠》。这是台湾著名陶壁艺术家朱邦雄在大陆的首件作品。朱先生是一位纯艺术博士,他以自己的陶壁创作为研究对象,并凭着卓越的研究成果在澳大利亚获得博士学位。陶壁《问渠》题意取自南宋著名思想家、中国书院代表人物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壁以譬喻的手法,把我校的前身雷阳书院与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有机衔接起来,拓展和深化了我校的书院文化精神。

第二处景点,是位于图书馆东侧的“两岸情——阿勃勒园”,园区为纪念对台湾交流合作而建,并因种植阿勃勒树而得名。阿勃勒树的花开时节,正好是六月毕业季,开的是一串串迷人的黄金雨似的花,结的果则像一条条的教鞭,因而在台湾师范大学被誉为校树,在台南大学校园里也到处都是阿勃勒树。我校的阿勃勒树是从台南大学引进种子培植的。

随着我校对台交流的不断深入,双方交流越来越紧密,合作形式也在不断地拓展,师生交流互动日益增强,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通过与台湾高校的紧密合作,台我双方都将在教学、科研等多个领域有着深远良多的获益,期待着,与台湾高校携手并进,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