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人文学院晴天社会实践队的调研和支教工作依旧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经过两天的接触和交流,三四年级的学生们和队员们的关系愈发密切,相处愈发融洽。如今每当下课铃敲响,爱好玩耍的他们并不是一股劲地冲出教室,奔向操场,而是争先恐后地向任课小老师请教他们上课听不懂的问题,或是拿着一本本同学录到教师办公室找小老师们填写。自己被学生们喜欢,而自己的课堂又能激发起学生们如此大的兴趣,作为小老师的队员们都甚感欣慰。
在彩楼小学里,年轻稚嫩如他们,好奇心自然充斥着他们的头脑,但由于从小生活在乡村,与城镇的距离较远,对外面世界的新事物不能有一个很好的接触和了解,因此很多时候他们的好奇心都得不到满足。而人文学院晴天社会实践队的科学实验课堂正是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而开设的,希望在这10天里小而精的生物实验课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万千世界的奇妙与神奇。
课堂上,任课小老师用简单的实验器材:三个鸡蛋、一袋食用盐、一瓶自来水、些许黄泥、纸、胶水等为孩子们分别演示了捏碎鸡蛋、鸡蛋浮沉、鸡蛋不倒翁三个有趣的生活小实验并教授其物理原理。据悉,由于教学资金缺乏和教学环境的限制,彩楼小学以往设置的课程一般都只有语数英、体育还有美术,很少会有诸如生物实验课这般可以做实际操作的课程,因此孩子们都表现得异常兴奋和积极,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实验和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这一节生物实验课中,小老师采用“探究式”的教育方式,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的物理原理,给孩子们带来了生动形象的自然体验和印象深刻的科学知识,可谓是“小实验大乐趣”。
课后,任课小老师表示他所演示的这些科学实验大部份学生都知道这个现象的存在,只是说不出原理,可见先天条件对孩子们知识水平的限制。尽管如此,人文学院晴天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还是会竭尽全力去教授孩子更多的有用的知识,但愿10天的努力能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未来。

队员指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参与“鸡蛋浮沉”实验

课后孩子们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