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2015暑期“三下乡

本站主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最新新闻

一个“慢热”的小男孩

发布日期:2021-02-18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7月16日,是“蒲公英之旅”实践队在北草小学支教的第五天。一开始,学生们与老师处于半生不熟的状态,但经过各个队员的耐心引导下,大家很快就“打成一片”了。

  说实话,来这里的经历各种各样,但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小男孩。由于这里只接收三、四、五年级,其他的一概不收。可是从第一天支教起,有个读幼儿园的小男孩每天都准时“赖”在学校。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楼梯间,那是一个睁着一双大眼睛的小男孩,看起来又有点呆呆的,好不可爱。那时好几个队员试图劝他回家,但他却没有任何回应。后来,由于那几个队员还要去授课、管理课堂纪律便离开了,只剩小编和他留在那。听说他听不懂普通话,可是没办法,小编也不太会说当地的方言,只能硬着头皮扯了几句。随后,笔者从背包中拿出一根阿尔卑斯棒棒糖。由于担心他吃糖过敏,小编用普通话问他:“平时爸爸妈妈会买糖果给你吃吗”,他竟然点点头,总算是有点回应了……紧接着,笔者有一搭没一搭地“唱独角戏”,他依旧是没什么回应,也许是因为大家不够熟悉。

  昨天下午,笔者从宿舍出去,看见两个“熊孩子”在玩沙子,便质问道:“你们怎么不去上课?”。谁料到,有个小男孩跑至笔者跟前,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我四岁了……”,后面的内容已记得不太真切,只是那种在意识到是那个小男孩时的震惊感还很是清晰地存在着。可见,这个小男孩是慢热型的。

  今早,那个小男孩还是准时到达。而按照队伍的计划,今早是要开展游园活动的。因此,队员们需要从二楼把桌子搬下来以布置场地,那个小男孩竟然很主动地向前帮忙,队员说叫也叫不停,是听不懂普通话吧。其实,事实并不然。于是,笔者只好向前耐心劝说。

  有时候,不想说不愿说的人在沉默中往往会被人误解,这也表明对方感知力洞察力之麻木。对于“慢热”型的人,笔者认为要花多点时间与耐心来和他们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