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纪念师范教育110周年

本站主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最新新闻

钱文忠教授阐释追寻中国文化之梦

发布日期:2021-02-18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授予聘书和赠送纪念品

   

  钱文忠教授作讲座 

  岭师新闻中心讯:19日下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做客我校,在音乐厅作了题为《追寻中国文化之梦》的学术讲座,拉开了我校纪念师范教育110周年“岭南大讲堂”系列讲座的序幕。钱文忠教授此次莅校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罗海鸥院长为他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并赠送了我校陶壁《问渠》纪念品。

  说起与湛江不解之缘,钱文忠教授坦言,是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雷州的好朋友――我校校友陈灿聪,便与湛江结下了特殊的姻缘。“能把自己的思考和感触与在座的学弟学妹作一个无障碍的交流,我感到无比荣幸。”钱教授如此说。

  “传统文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被认为是腐朽、肮脏、反动、丑恶的代名词,传统文化可以被批判,被埋葬。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会重新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并突然在中国大地上复兴呢?” 这是钱文忠教授向在座的师生抛出的一个问题。

  在改革日益推进、社会不断进步的大环境下,钱教授认为,中国最大的变化不在于经济的腾飞,而是曾经被贬低、被忘却、被抹杀的祖先留给后代的传统文化又被重新拿出来学习。我们能够带着一颗反思、观察、感恩、忏悔的心重新回归到祖先的精神指导,重新感受“我们从哪里来”,这是巨大的变化。

  钱教授说,在市场经济下,文化变成了一种商品,可以买卖,可以用经济来衡量。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一个丰富且丰满的概念,是继承优秀文化的梦。经济是手段,文化才是目的,只有把强大的经济实力转化为优秀的文化成果和文明成就,才是经济的意义所在。钱教授认为,文化是支撑民族的精神灵魂,想要更好地完成传统优秀文化的追梦之旅,仅仅培育、弘扬优秀文化是不够的,还要把传统文化唤回现实生活中。

  学校党委刘海涛副书记在主持讲座时表示,钱文忠教授从一个新角度及新观点,用大历史的叙述观点和方法,对中国文化三落四起的命运、进程作了简单的概括,给在座的老师、学子提供了一场文化盛宴。

  链接:

  钱文忠,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辅修藏学和伊朗学。1990年代,居家自修文史之学五年。1996年,入复旦大学历史学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著作有《瓦釜集》、《玄奘西游记》、《末那皈依》、《李门立雪》、《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巴利文讲稿》,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