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日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12/31/content_7386433.htm
南海之滨,雷州半岛上,岭南师范学院近日在忙碌中平静地迎来110岁寿辰。
1904年,岭南师范学院的前身——雷阳中学堂接过雷阳书院的薪火,首开师范科,从此弦歌不辍。
她没有最好的生源,却能源源不断地为基层输送优质师资。改革开放30年来,仅粤西地区,就有492位中小学的正副校长、55位特级教师是“岭师人”。在广东的援藏教师中,有七成是岭师学子。他们坚守在偏远乡村的课堂上专注育人,牢记校训,传承着“勤教力学,立己树人”的新时代“师道”精神。
立教逾百年传师道
这几天,岭南师范学院的校园里热闹非凡。在学校东大门内不远处的学院广场里,那古色古香书院墙垣,刻有楹联的棂星门,还有那老根盘结的参天古榕都成了校友们相约留影的“胜地”。岭南师范学院院长罗海鸥告诉笔者,这里是学校前身雷阳书院的缩影与象征。
1636年,雷阳书院的创办成为了这所百年老校立教的起始。雷州“三陈”之一、雷阳书院老山长陈乔森曾在此题下一副名联:“守道重醇儒,经师人师,文运宏开钦北斗;立名遵先哲,言教身教,士风不变式南邦。”
岭南师院师范教育的开端,源于1904年雷阳中学堂师范科的设立。虽历经雷州中学校、雷州师范学校、雷州师专、湛江师院等数番更名迁徙,该校的师范教育却从未中断。
1957届校友、原广东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黄挺回忆,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岭南师院的学生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当夜校老师,教翻身解放的农民学文化,这群“准老师们”还未走出校门便挑起了“传道授业”的重担。
哪里需要就到哪
经历“文革”十年浩劫,各类教育在艰难中复苏。1978年,岭南师院进入了雷州师范专科学校时期,在那个乡村教师紧缺的年代,该校一大批师范毕业生自告奋勇,纷纷在乡村执起教鞭。
林伟正是其中一员。199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的他自愿来到一所农村中学——雷州乌石中学。试水课改、开展学生活动……这个满怀理想的年轻人把简陋的村中课堂营造得生气勃勃。直到2003年,林伟才离开扎根13年的粤西,调入深圳第二实验学校任教。如今,这位“全国模范教师”已成为广东最年轻的正高级中学教师。
校友们说,当年,校园里那位戴着眼镜穿着朴素,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常常来往于教师住宅楼与学生宿舍间的老人,是众多“岭师人”的共同记忆。这位朴实老人正是在中国文艺理论学颇有研究的中文系教授劳承万。
“劳教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他总会给我们介绍许多书目,以至于让我养成了‘跑书店’的习惯,毕业时我的床底足有20包图书。”校友陆益彰至今仍把劳老的一席话视为座右铭:“没有好的学术根基,就不可能做一名好老师。”
正是有如劳承万这样一批学者,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安贫乐道,一头扎在粤西这所地方师范校里教书育人,给予了学生们极大的鼓舞。
学生接力赴西藏支教
日历进入新世纪,岭南师院5位2002届毕业生,因一封特殊的申请书成为了校内外关注的焦点。“毕业后,我们要到西藏林芝去支教!”为了将自己的所学带到藏区课堂,他们主动与西藏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并在省教育厅与学校的支持下圆梦林芝。该校的一场援藏接力也由此拉开。
在随后的3年,岭南师院先后有15名毕业生到西藏林芝从事基础教育事业,占全省高校援藏毕业生的70%。
踏着前辈的脚印,如今走出岭师校门的“90后”也纷纷加入到边陲支教的大队伍中。就在今年8月,该校2010级的郭超等3位学生,又接棒成为西藏林芝的支教老师。
■对话
岭南师范学院院长罗海鸥:
真正的师者以身载道
南方日报:作为一名师范院校校长,您如何理解“师道”二字?
罗海鸥:在我看来,师道的本源是大学之道,即“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师道者,中国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庄严大道也。今天,具体而言之,则是要“勤教力学,立己树人,建立新风”。传道,即传大学之道,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激发人的创造能量,丰富人的精神生命,这是师者的生存本质和理想追求。
师道的坚守不在显赫处强求,而甘于平凡处锲而不舍,这就是其神圣所在,是其令人尊敬的地方。
南方日报:在您眼中,怎样才算得上一位好老师?
罗海鸥:真正的师者,他们以身载道,道在自身。这样的人,人在哪里,教育就在那里。对于他们而言,教育的影响,就在举手投足之间,就在生活的环境里。由此,教育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南方日报记者 毕嘉琪
通讯员 谢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