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纪念师范教育110周年

本站主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最新新闻

[深度•观察]文化庆典: 绽放百年师道的绚丽光彩

发布日期:2021-02-18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12月20日晚上,在音乐厅上演的“师道之光”纪念师范教育110周年文艺晚会

[本报记者 关天冲   学生记者 钟佳韦 苏姗姗 伍浩文   摄影 陈昱桦 翟健]

  百年师范,弦歌不辍;文化庆典,共铸师魂。我校纪念师范教育110周年以文化庆典为主要载体,传承办学传统,弘扬岭南师道。学校党委梁英书记对如何继承办学传统这样认为,学校发展要尊重历史传统,着眼未来,努力营造多种多样的富有教育性的文化氛围。“传”是一个时间轴,只有能够传下来的东西才能被后人发扬光大;“统”是一个空间概念,只有在某一个范围或地域内,能够统起来的东西,才能进入后人的思想领域。我校纪念师范教育110周年正是围绕弘扬优秀办学传统的工作主线,通过出版《岭南师道文存》和《岭师校史文丛》、建设校史馆、编印宣传画册、拍摄专题片、改造校园景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努力追寻历史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追求百年师道中的精神力量,带来了文化校园建设的全面提升。

  著书建馆 凝练百年师道的丰富内涵

  如何将学校优秀的风范和传统传承下去,更好地发挥存史鉴今咨政育人的独特作用,展示文化庆典的魅力。一部凝练学校办学文化成果、学思精粹的《岭南师道文存》,一部记录学校发展痕迹、展示爱校荣校情怀的《岭师校史文丛》,均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中国出版集团正式出版发行,两部丛书首本《哲学美学与中国古学》、《永远的眷恋:岭师人的教育情怀》在纪念师范教育110周年期间正式与读者见面。

  《岭南师道文存》由罗海鸥院长主编,他在丛书总序“师道的坚守与弘扬”一文中,深刻地阐释了何为“大学之道”,何为“岭南师道”,以及出版“岭南师道文存”的缘由,回顾了一代代优秀的教师在边缘中坚守、在平凡中创造“在野学术”的骄傲和自豪。他说,丛书的出版不追随显赫的“学术研究文库”之宏亮名声与“规范”大道,而力求自成“一家之言”,更好地将风范和学问传承下去,进一步坚守和弘扬师道。丛书首本出版的是在中国美学和诗学学科形态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著名学者劳承万教授的著作——《哲学美学与中国古学》。此书收录了劳承万教授近两年来所作的七篇论文,共25万字,皆为劳承万教授对美学问题、文化与哲学问题的深刻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收录在此书的第四、五篇论文以及附录二之学术通讯共10多万字,皆由《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作为首篇分篇在2013年第3期和第5期、2014年第3期完整地一次性刊完,可见劳承万教授的学术影响力。据悉,享有“中国小小说教育第一人”美誉、曾任中国写作学会第五、六、七届副会长的刘海涛教授,荣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的知名课程论专家李方教授,以及在不同学科领域作出了贡献的本校其他学者,也将陆续进入“文存”。

  《岭师校史文丛》由学校党委刘海涛副书记主编,丛书首本《永远的眷恋:岭师人的教育情怀》选取80篇文章,由学校不同时期、不同届别的老领导、老教师和校友提供,时间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横跨两个世纪七个年代,书稿由“燕岭纪事”、“母校情怀”、“校园撷英”和“师恩情谊”四部分组成,将岭师人炽热醇厚的深情娓娓道来,呈现给广大读者是一则则敲动心灵的记忆。刘海涛副书记在序言中这样写道:抱持弘文励教、开基散叶的治校者,是对办学使命的坚守;抱持兴学育人、泽被后世的教育者,是对爱生如子的立德树人的坚守,抱持以校为荣、奋发有为的校友们,是对尊师重道和感恩吐纳的坚守。这些文章记录的不只是岭师人真挚动人的回忆,也寄托了一代又一代岭师人的教育情怀。

  同时,学校还围绕“百年师道”的主题思想,按照“天南重地,古韵今风”、 “百年征程,师魂永驻”、 “其命维新,昌明博大”、 “巍巍岭南,再续风流”的内容构思,“三位一体”建成校史馆、编印宣传画册、摄制宣传片,以不同形式展现了学校从事师范教育110周年的风采和成果。12月20日下午,以“百年师魂”为主题的校史馆在图书馆二楼正式揭幕。校史馆建设与宣传画册、宣传片内容虽各有侧重,校史馆以史为主,画册、宣传片则以现状为主,但都是以时为经,以史为纬,以文字、实物、图片和声光电等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真实展示了学校110周年师范教育的风雨历程。透过每一张照片、每一件实物、每一个镜头以及每一组数据,我们可以感受到岭师人血脉中那种“勤教力学、立己树人、建树新风”的理想和情怀,这正是岭南师院师道传统的真实写照。如今,静静坐下来拿起一本纪念师范教育110周年的画册,或观看一段宣传片,抑或走进校史馆,让你感受的就是百年师道的画卷呈现。

    一步一景 呈现岭南师范的大雅无声

  “办大学,最重要的是办个氛围”。罗海鸥院长在纪念师范教育110周年庆典大会上如是说。校园建设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魂,着力打造成为“绿树成荫、香飘四季、花不间断、文化品位、师范特色”的南方园林学府,让校园建设从绿化到美化再到文化,实现人在哪里,教育在那里;景在哪里,人文在那里,教育也在那里。罗海鸥院长认为,让学生们在怡情养性的环境氛围下读书生活,时时处处铭记前人或先贤教诲,懂得感恩,寻找自信,这种来源于生活的“不言之教”远比说教的效果好。

  为了迎接师范教育110周年,学校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升级改造,路面的改造工程从2014年暑假就已全面铺开。齐家路、齐家一横二横路进行了“白改黑”。燕岭大道东重新铺设拓宽了人行道,路面进行了“白改黑”。其它的景观改造工程如拆除了原中四、中五两栋危房并在原址上进行绿化美化,建设了“博学园”;百年师范纪念广场南边空置已久的荒地建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 “春晖园”;图书馆南面角落建成了富有精致文化气息的“慎思园”。 每一个景点的建设都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以最少的建材蕴含最丰富的人文内涵,用最少的钱达到最佳的愉悦与教化功效,实现景观文明化,引领生态文明,影响城乡建筑景观和环境的改善。

  如今,走进岭南师院的东大门,脚踏燕岭大道东那黑亮的柏油路,可以一步一景观赏岭南师院那富有内涵的人文景观。从东大门往上走,不远便是书院广场,广场内设刻有楹联的棂星门、背负石碑的赑屃、书院墙垣,以及七棵老根盘结、独木成林的参天古榕,这是学校前身--雷阳书院的缩影与象征。书院广场前大路的端口处,是台湾著名陶壁艺术大师朱邦雄创作的大型陶壁作品《问渠》。再沿着燕岭大道往右拐继续往前走,到交叉路口处映入眼帘的便是新设立的“岭南师范”大景石,大景石之前有新建成的“博学园”,镌刻在园中出自《礼记·中庸》和由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阐释着读书做学问的道理,时刻鞭策着广大师生如何为师为学。然后沿燕岭大道中继续往前走,便到了百年师范纪念广场,广场的对面便是新落成的“春晖园”,园内9条古典优雅的灯柱与盛开的杜鹃交相辉映,灯柱上精选的18首脍炙人口的古今诗歌成为园区的最大亮点。从百年师范纪念广场左前面的“百年树人”景点到“两岸情·阿勃勒园”,就到了图书馆南边新建成的“慎思园”了,慎思园就着山坡,顺势而建,整个景区似乎在翠绿山坡的怀抱中,《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刻告诫广大师生要按照“八目”要求慎思人生,胸怀抱负。离开图书馆继续往前走 ,便是风清椰香、晨读的好去处——椰林,体育馆。再向前走,便来到“立德园”、“桃李园”等学生宿舍周边的小景区。然后便是占地30多亩的大草坪——“树人广场”,映入眼帘的是刻有“岭南一流,师范先锋”的黄腊石,展示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愿景。

  一步一景的校园景观,再加上学校与瑞云湖公园、寸金桥公园两大城市主题公园相毗邻,构成了 “一湖一园一校”独一无二的优美校园环境。2014年10月14日,广东省教育厅郑庆顺副厅长莅校视察,对学校充分利用校史校情,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书院精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塑造校园景观,达到一步一景,将大学精神与校园环境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浓郁的育人文化氛围大为赞赏。他深情地说,学校领导在校园环境建设上的用心尽力,通过整治乱、脏、差的角落、危楼改造和道路端口的景观设置,打造了富有特色的优美校园。10月22日,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郭锡良教授莅校时盛赞校园建设有品位、有特色。面对古榕广场、陶壁《问渠》、博学园、春晖园、慎思园、木莲园、立德园、树人广场等人文景观,郭先生时而仰头欣赏,时而凝神注视,时而轻轻吟诵,连连赞叹:“这是大学,也是岭南花园啊!”

    异彩纷呈 演绎师道之光的多姿多彩

  12月 20日晚上,以“师道之光&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