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在排练《国家》
今天是7月13日,是岭师红风车实践队来到遂溪县黄略镇光豪小学的第四天,其实这时候写随感,是最合适的了。
我是这支队伍的新闻组组长,也就没有支教组和文艺组的支教体验,但是从旁观者来看,他们的教育方法已经逐渐趋向成熟,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让我颇为赞赏。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自有一套方法去融入孩子们,让孩子们虚心求教。并且每天晚上都会开会总结,分享经验,相互提升。比起开班仪式的那天,他们在讲台上僵硬的言语,和生疏的教导,现在已经游刃自如了,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这就是一种进步,三下乡的意义不仅仅是支教对象的受益,也是当代大学生在贫苦的环境下如何适应如何克服艰辛。
看到他们拿着彩色的纸一一分发给二三年级的孩子们,告诉他们表现良好的就可以在上面盖一个章,到最后章数最多的就可以有奖品,数十个小孩子看着教员手上的一叠彩纸好像是看着金子一样目光发亮,我微微一笑。还有教手语的文艺组组员,在四五六年级的孩子们面前,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做着动作,记得是《国家》这首歌,先让孩子们读几遍,那响亮的读书声,让整座小小的学校都为止感叹,不过是一个教室的声音。当时我还在宿舍楼里睡午觉,也被弄醒了,走去那间课室一看,闷热的天气,只有两台风扇,对孩子们和教员们来说都不是大问题,“国”和“家”的动作一遍遍重复着,十指搭成八字檐,两掌合成一字国,配上音乐,加上孩子们跟着唱的旋律,难以不为之动容。
同样的,这些天,最大的感触莫过于体验与自己相离甚远的生活,并不是所有的队员在一开始都能适应这里的生活的,因为这里是较为贫困,20平米的小房子里要8个左右的队员打地铺,一开始,硬邦邦的水泥地让很多队员都不适应,第二天起床都捂着腰走着,而且刚开始的一天半里基本上处于停电状态,加之刮风下雨后又太阳暴晒,燥热的天气让很多同学都无法正常进行工作,煮饭也唯有用搭起来的煤气灶来烧,没电的日子里偶尔会吃到满是焦味的白饭,但队员们都还是把整煲饭给清光光了。后勤组组长黄玉敏令我对她刮目相看,平日里我对她的印象不算很深,但是这次三下乡的几天,我相信天道酬勤,自有其成。我看到她一大早五点多就要起来去买菜,因为这里的集市到六点半基本就没有菜的了,所以必须要赶在早市买菜回来。而且因为有四十多个队员,她总担心饭菜不够,所以都是最后一个盛饭菜吃,基本上第一二天她都没有吃过肉,我们都是后来才知道,有点心里过不去。新闻组一部分队员晚上要写稿发稿到凌晨,早上九点多才起,因为支教组要上课,后勤组是七点多就做好早餐的,黄玉敏为了我们和辛苦练舞的文艺组会特意留下早餐,虽是简单的早餐,但是吃得很舒服。
晚饭后小朋友们会回学校玩,他们会问散步着的队员:“吃饭了吗?吃饱了吗?”原本很简单的问话在他们的嘴里出来就会让人倍受感动。他们会围着摄影师孔嘉良看照片,胆大的还会请求合照,灿烂的笑容映在镜头里自然又感染人,而他们不过是想让自己映在我们的脑海中罢了。
置身三下乡中的我,刚开始时会忍不住对着老爸老妈发来的微信流泪,晚上因为不知名的原因过敏,手脚发红发痒,坐在地上到三四点疲倦而眠。我看着那些孩子,是怎么欢乐地面对这样的生活呢?逐渐的,我也坦然了,也明白了,那不是一种面对,面对是相对于我而言的,对于他们而言,那是他们原本的生活,而他们去接受我们的义务支教,接受学校的教育,则是去改变这个环境的。没有人会一辈子愿意将自己困在三寸水泥地上的,我时常观察他们的课堂,发觉其实他们的欢乐纯真得很简单,我在这里种种的反应也实在是矫情,我所在的环境不会因为我的不适应而改变,但作为这片土地的主人——他们,正需要强而有力的力量去改变这片土地,我们不过是停留十天的路人。能带给他们的,只是微薄的知识。
品苦,知苦,然后,化苦为甘。才是我现在需要做的。

孩子们同心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