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雷州市覃斗镇铺前村,一个重点扶贫驻点村。我调研的地点,这次调研的课题是家庭幸福指数,我们随机走访了15户人家,就如何看待家庭幸福指数,这一问题进行了采访。其中有三个人的情况让我记忆深刻,同时也是我们随机采访过程中三中不同的情况。
我们刚走出支教点,就碰到了一个年龄与我们大学生相仿的青年,在和他的谈话中我惊讶的发现一个惊人的消息,原来,他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我们一边聊一边向他家走去,一座60平米左右的房间,住着一家七口人,生活设施简陋。当问到如果给你现在这个家庭幸福指数打分,会是多少?在经历一阵的沉默后,她的妻子给出了60分的答案。当问起原因时,她笑了笑解释到,能够解决温饱,但其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就得不到满足。不能给父母一个很好的晚年。加之自己本身文化水平不高,一年的收入也只有一万多,根本谈不起有多幸福。第二个典型的例子是从80多岁高龄的陈婆婆口中得出。陈婆婆有9个儿女,其中有两个儿子的生活情况是不错的,但不常年在家,省下的七个生活都不是十分理想,而她老人家的生活费基本来源于两个不在村里居住的儿子。当问起她是否觉得幸福时,她并不言笑的面容露出了一丝微笑。幸福,是老奶奶给我的答案。当问到是否有什么不如意的地方,儿子不能常年在家是婆婆心中的痛。经历了几种几乎相同的版本后。我们遇到了,陈叔,一个身型佝偻,头发白的渐白的中年男子,从他口中了解到,他的妻子刚刚过世留下年迈的双亲个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而他是个转井工人,生活来源不稳定。在我们的采访中他几经落泪,作为一个七尺男儿,究竟是多么的辛酸。更加别谈幸福指数咯。
经过这次的调查,我内心发出这样的思考。中国一个年均生产总值排名第二的国家。贫困差距是那么的巨大,我们都在说先富带后富,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而穷人则更穷。我不禁在质疑所谓的民生支出到底用在哪啦??是将一条条新路挖开重修,还是不停的在建世界第一。其实他们要的并不多,只是一间房子,一个好的教育。改革开放快40年在农村却依然残留着多儿多福,养儿防老的封建思想。让本来就不多的资源被分割了开来。使每个人的提高本身的资源几乎接近零,这又怎么能走出贫穷呢?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区域发展不平衡,从而有了每年重大假期的人类大迁移。在铺前村这个情况也是比较普遍,大量的年轻劳动力的离开,带来的是一个个不完整的家庭。让许多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过早的沾染社会。从而使辍学成为了贫困村庄孩子的代名词。面对所调查的情况,铺前村人们的幸福指数一般很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环境,家庭等。那么我们是否有所改变呢?

采访当地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