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2013•运动会

本站主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最新新闻

那是我们学生记者的“效”运会

发布日期:2021-02-18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在新闻界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速度就是生命,速度就是一切。”田径场上,拉拉队们如洪般的呐喊声迎来了2013年我校第22届学生田径运动会,赛场的每个角落,伴随着摄影机的咔咔声与笔杆尖的刷刷声,也迎来了2013年我们学生记者们的“效”运会。抢速度、抢时间、抓镜头、抓瞬间、挖新闻,成了我们学生记者在田径场上的角逐。运动员们在奔跑,我们学生记者也在奔跑。

  镜头一:

  学生记者:校新闻中心摄影部部长崔啸

  “我今早六点就起床了,匆忙洗刷完就赶到了现场,为了抓拍到校运会开幕式的精彩瞬间,必须得早起。”面对笔者的采访,崔啸记者指着站在旁边两位新记说:“她们两个更早,五点多就起床了,真是难得呀。”脸带笑容的他拿着单反精神抖擞,对着跑道上正冲刺着的运动员来了个绝妙的抓拍。

  镜外音:校运会开幕式的早上轻寒,冷湿的晨风轻刮着匆匆赶赴田径场的摄影记者们,那刻的我们还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香梦。开幕式的时间是早上七点半,我们的记者提前一个小时到场了。

  镜头二:

  学生记者:校新闻中心专题部部长姚炜菁

  “这次我负责开幕式的写稿任务。开幕式七点半开始,我和新记七点十分就到现场了。”笔者惊讶地问道:“为什么要提前那么长时间呢?”炜菁记者淡淡一笑:“因为我怕新记者迟到,所以七点左右就到场了,同时还顺便指导一下她写稿的注意事项,同时也要确保提前十五分钟左右到场嘛,那样才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新闻点。”她坐在主席台侧旁的椅子上,细心观察着现场的所有动态,边看边听边记录。

  镜外音:校运会开幕式八点左右结束了,炜菁记者带着新记马上回宿舍开电脑赶稿,八点三十分就将开幕式的稿赶出来送审,九点三十分已经将新闻稿编发出去,挂在新闻网上了。从写稿、审稿到发稿,前后一共才一个半小时。

  镜头三:

  学生记者:校新闻中心编辑黎相民

  “我今天负责晚上编辑值班。下午三点左右,我就开始留意群里动态和浏览上午和下午两位编辑编发的稿件了。晚上六点就开始坐在电脑前面编辑和发稿,一直忙到晚上十一点多。”当问及在值班过程中出现的状况时,相民记者说:“到晚上十一点左右还陆续来稿的,我要帮他们修改并编发。”采访中,他还在忙着查看后台的来稿和浏览主页编发出的稿件。

  镜外音:校运会期间的来稿比较多,而且一天中的稿主要集中在晚上投稿了,所以晚上编辑的工作量比较大。从晚上六点到十一点多,五个多小时相民记者不停地对着电脑工作,挑稿、改稿、编辑、发布。

  运动场上的健儿们在抢速度、赛时间,我们的学生记者也在抢速度、赛时间、赶新闻,出效率。拉拉队跟着运动员跑,运动员跟着比赛跑,学生记者则跟着运动场上的每个人跑。我们用镜头、用文字记录着这次运动盛宴的点点滴滴,定格赛场上的精彩瞬间,挖掘台前幕后少为人知的付出与汗水,并用我们的速度与效率第一时间为全校师生传递着赛场的各类信息。

  新闻在路上,我们在路上,记校运会新闻中心记者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