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深度•观察

本站主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最新新闻

[校园镜像]岭南师范学院里的动人画卷

发布日期:2021-02-18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在美丽的南海之滨,广东省湛江市寸金路,坐落着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学科和文理基础学科见长的省属本科院校——岭南师范学院。

  她坐拥着寸金桥公园、瑞云湖公园这两大城市主题公园。513亩的寸金桥文化主题公园在校园的南面,与校园有2公里的共同边界;2070亩的瑞云湖生态主题公园在校园的西南面,与校园有300米的共同边界。

  她不但是这座城市的地理高地——坐落湛江市的最高处,而且是一座教育的高地。

  “一千个人心目中,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所要识读的“岭南师范学院”,其实亦是如此。每一个人心目中的她,都是不一样的。

  亲爱的读者,让我们从寸金路的东大门进入岭南师范学院,沿着从东到西南共计2.1公里的校道——燕岭大道,来走一趟这校园之旅吧。校园里的“岭南”、“师范”、“学院”、“笃实”、“你我”这五道风景,构成了校园的动人画卷,凝聚成岭师人的精神地图,也成为我们识读这所大学的五个视角。无论你从哪一个视角进入,从今以后,你都会融入“岭南师范学院”这道风景。

书院广场

  1、“岭南”的风韵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现在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五省区。这是一个聚合了“地域特征、民族风格、全球视野”鲜明特色的文化圈,是一片融合着“古代岭南、近代南粤、现代广东”精气神的热土。

  雷州半岛身处岭南的腹地,有“天南重地”之称,地处粤、桂、琼三省交汇接壤的几何中心。湛江市就坐落在这个中心。那么,立足湛江,在雷州半岛孕育、成长起来的岭南师范学院,有着怎样的岭南风韵呢?

  从学校东大门沿着燕岭大道向前,就是书院广场,也有人叫它榕树广场。广场南北两侧七棵大榕树,葱翠挺拔,枝繁叶茂,根须如帘,彼此的枝条与叶子都交缠在一起,为广场盖成了一个巨大的绿色拱顶,俨然成了一个小殿堂。有人说,“岭师的美,美在燕岭,而燕岭的美,则美在书院广场!”

  大榕树是1954年秋天,我校在广东雷州师范学校时期从雷州搬迁的时候移植的。“榕”由“容”而来的,意为“包容”、“兼容并蓄”,展示着亘古不变的从容。直到今天,这七颗大榕树似乎还在诉说着燕岭百年不变的脉脉衷情。

  在广场的入口,立有一个牌坊,正中镌刻“雷阳书院”四字,两旁坊柱是一副老山长、岭南才子陈乔森所题的隶体石刻楹联“守道重醇儒经师人师文运宏开钦北斗,立名遵先哲言教身教士风不变式南邦”。再往广场中央看去,一龙头虎脚的负屃,驮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的是清代嘉庆年间雷州知府王文苑写的《府书院记》。雷阳书院的由来、变迁发展、命名的原因、秉承的办学精神、办学的艰难曲折与慷慨之士的热心相助,都在其中朴素简洁道来。站立碑文前,一股古意浸润了身心,那是一种沧桑中坚韧的灵魂、历史中书香的荡漾。负屃的背后,有块方形的印石盘踞地上,表面刻着16个篆体大字“书院精神,高山仰止;百年师范,人文昌明”,印石呈青灰色,充满着古朴的味道。在广场的西侧,是文化景墙。墙面刻着雷阳书院三位著名山长“三陈”(陈瑸、陈昌齐、陈乔森)的石刻浮雕塑像,上面铭刻着他们的生平事迹、著书表现、师魂大义。三陈或为才子或为名臣,或兼两者,陈昌齐还是清代乾嘉年间精通天文、历算、医学、地理的近代著名科学家,可谓才气冲天、学识贯地,令人敬服。昔日的山长,才气学识品行政治才能四者融为一体,令人叹服。

  大榕树张开双臂,欢迎一批又一批来这求学、从教的岭师人,不管你来自五湖,还是四海。她用包容的心,接纳你,笑对浮躁、稚气,宽容冲动、颓废。在阳光下、在微风中,用它宽广的胸怀荡涤每位岭师人的心灵。

  顺着榕树广场往西,经过一片人心果林、芒果林,到雷阳区,经过大树菠萝林、椰林……一路走来, 800多种植物、6000多棵乔木, 15000多株灌木、 17万平方米草地,各种花木共存于1200多亩的校园中。常年绿树成荫,四季花不间断。她不仅展示了南国园林学府的风貌,更彰显了岭南的才情、凝聚了岭南的历史。正如陈乔森楹联里说的那样:我们身处南国海滨,也学习古代先哲,堂堂正正做学问,兼收并蓄求发展,不仅立己树人,更是以此为根,勇立潮头,成为世人的榜样。

  感受着这独特的“岭南风韵”,你定将会被眼前的景象打动。

百年师范纪念塔

  2、“师范”的性格

  沿着燕岭大道,经过寸金公园侧门,转了一个弯后直行100多米,就可看见一个斜坡,百年师范纪念广场就建在斜坡南边的三角地上。

  广场上耸立着一座钟塔——百年师范纪念塔,与大道南侧沙孟海手迹“百年树人”遥相呼应。从坡底看纪念塔,俨然一艘破冰出海的巨轮。从更远处看,钟塔把“燕岭”、“雷阳”两个校区很自然地联成一片,又俨然一个坚毅的巨人在守望着校园,堪称镇校之塔。从坡底两侧拾级而上,就到了百年师范纪念广场,这又是一番景象:东侧是师范精神墙,雕刻着由汉简集字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崇德厚道,为人师表”,势刚力柔,兴味绵长;西侧立有谭平山塑像。

  1901年的清末新政,“废科举、兴学堂”,标志着我国现代教育开始建立。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我校始设简易师范科,这也是为我校师范教育的开始。从书院到学堂,从学堂到学校,是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历史阶段。新式学校的大量创办,原有以科举选士为中心、儒家经典为内容的古代学制系统和教师队伍,已无法适应新学制的需要。办新式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办师范,培养新式教师。“乡村教师成为处于现代都市和传统乡村之间的‘夹缝人’。”师范学校的发展,就体现在“全球化进程的本土化”、“国家对地方社会的渗透整合”这两个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之中。

  我们的老校长谭平山,就是师范生出身,就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时代先锋。由于家境贫寒缘故,谭平山一直勤勉好学。1908年,聪慧的他考入两广优级师范学校,1910年毕业后到广东雷州半岛的雷阳中学堂担任数学教员,1912年,26岁的谭平山担任雷州中学校长。他怀抱教育救国、经世济民理想,兴学育人、革旧图新。雷州中学虽地处广东边远地区,但谭平山不畏艰难,在师生中进行民主主义宣传。在雷州中学任教期间,他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的人才。随着眼界的开阔和对社会的了解,他不满足于现状,于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校期间,谭平山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组织。北京大学毕业后,谭平山成为广东党组织最早创始人,当时有着“南谭北李(李大钊)中陈(陈独秀)”之誉。他早期从师范起步,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后来担当起民族大义的重任。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曾在《变法通则》说过:“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从岭南师范学院走出的一批又一批毕业生,道德与学问并重,理想与实践统一,堪为时代文化知识的传薪播火者。1987届毕业生谭亚叶,大学毕业后来到茂名市茂南区最边远的鳌头镇——茂名市第四中学任教,是“安心农村,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的优秀教师;2003届毕业生覃进,现任吴川市梅岭小学校长,坚守着教师的职业操守……

  师范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制度,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性格、一种精神。他们延续着学校的师范精神。师范精神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是书院精神传承与创新的产物,是学校与时俱进的灵魂。

  现在,岭南师范学院已经成为广东省师范专业门类最齐全、教师教育办学规模最大的一所高等院校。如今的岭南师范学院,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常规教育与特色教育齐发展,一批批岭师人从这里启航,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

陶壁《问渠》

  3、“学院”的气度

  沿着学校东大门前行200米,便可看到台湾陶壁大师朱邦雄博士的作品——《问渠》。整个陶壁,便是一面平静如镜的“方塘”中倒映着的“天光云影”。《问渠》的灵感来自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就是“问它”,“它”指代的是映照着“天光云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