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深度•观察

本站主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最新新闻

[深度·观察]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实践中“点燃”创新教育火焰

发布日期:2021-02-18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科技运动会现场

运用15根普通的一次性竹筷,搭建成重力式抛石机,在4月21日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举行的科技运动会上,16科学教育班的李志勇同学凭借这一制作在“抛石机制作及射远”比赛中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为了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搭建平台、创新方式,通过如举办科技运动这样的有效方式,着力打通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汇对接,有效地提升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用“工匠精神”点燃创新教育的引擎

李志勇为了这个比赛做了充分准备,比赛前两个星期就在宿舍做了大量实验,每次实验过后都找出自己操作的不足之处,并一步一步进行改善,这才使他较快突破瓶颈,赢得这次比赛的胜利。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这次科技运动会中共设置了“气弓箭制作”、“铁丝陀螺制作”、“抛石机制作及射远”和“水火箭制作及比远”4个比赛项目,均从“首届兴华国际青少年科技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中提取出来。

刘贵昂院长介绍,这种实践探索过程也是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4大项目趣味性高,观赏性强,并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紧密对接了第一课堂,符合科学教育的STEAM教育理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技能。

除了科技运动会外,学院通过定期举办教具制作大赛、物理实验设计大赛、材料创新大赛、地理科学展示大赛等,引导学生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强实践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

刘贵昂说,这些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动手实践的绝妙机会,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针对性,能够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各自所长,在不同的特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体验比赛的乐趣。

“创客空间”致力于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

“这是一个团队一年多的努力成果,感触更多的是苦尽甘来,或者说是雨后天晴。”14级物理学专业的尹柱辉及其团队,获得了2017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决赛科技发明制作类获得三等奖、第十四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特等奖。他们谈得最多的就是学院为他们团队提供的实验空间。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创客空间”从投入使用至今,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从创意到实践的平台,从想法到实物的实现。在学院的支持下,尹柱辉及其团队得以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他们的获奖成果《基于红外线热成像技术构建电饭煲三维温度场的关键技术研究》就是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产生。

学院党委书记林雨说,创客空间不仅适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潮流,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基地,还为科学教育专业建设提供需要,通过举办青少年科技教育系列活动,积极引领和推动粤西地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发展。

“将课程与创新理念相结合,尽可能让学生有动手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是我们创办创客空间的初衷之一。”科学教育学科带头人黄桦老师向记者介绍道,目前创客空间采用的是开放式管理模式,学生可自行前来进行实验探究。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还把创客空间打造为产学研合作基地,并与广东乐博士教育装备有限公司开展教育机器人项目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教育机器人的零件,学生在课堂上开发各种功能的机器人并将作品反馈给企业,这种校企合作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导师制”和第二课堂为创新教育助力

“新师范”“新工科”建设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梁伟民介绍,学院通过以导师制引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两大方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院开创导师制培育人才制度,即导师公开科研课题,学生报名加入,提前接受科研氛围的熏陶。15物本2班的林泽涛,在导师的带领下,三年里共参与了4项科研项目,在SCI上发表论文两篇。他的研究课题“黑洞全息热机与黑洞相变相关问题的研究”被选为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重点项目,“修正引力黑洞的纠缠熵及其与黑洞相变联系的研究”研究课题则被选为2017年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攀登计划)的重点项目。

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学院有8名学生荣获2017世界机器人大赛格斗机器人大赛三等奖,14名学生荣获第六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技能大赛特等奖等国家级奖项,70名学生荣获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等省级奖项。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还把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与考研对接起来。据统计,该学院的考研率由2014年的8.8%攀升到2018年的25%,考上重本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比例也由2014年的7.25%上升为9.17%。

前期指导

(图片由物理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