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群众路线教育

本站主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最新新闻

《工作简报》第十二期(2013年7月20日)

发布日期:2021-02-18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湛江师范学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工 作 简 报
(第12期)
 
湛江师范学院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7月20日

 
 群众路线与协同创新
——湛江师范学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辅导报告
 
邵乐喜
 
一、群众路线在高校的实践
高校作为学术共同体(就其本质来说,虽身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为其主要使命,知识传承与创新则是其根本任务。创新是完成其使命与任务的主要途径,尤其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协同创新已成为大学实践其使命的重要形式和动力源泉。
高校实践群众路线,本人理解,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等使命,最大限度地进行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这是群众路线的最重要的方面。
二、关于协同创新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为落实胡锦涛同志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实施的重大举措,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又一项影响深远的战略工程。(我省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尚在制订中)。
(一)指导思想
瞄准国际科学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全面开放---面向各类高等学校开放,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不限制形式,广泛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等,形成多元、开放、动态、持续的组织运行模式。
需求导向---紧密围绕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通过协同创新,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
深度融合---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与各类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创新要素有机融合的新机制,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互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创新引领---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推动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加快高水平和特色大学建设步伐,促进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三)总体目标
建立一批 “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一批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流学科,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成为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行业产业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四)重点任务
1.任务之一——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
紧紧围绕国家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已有的基础,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
(1)针对科学技术前沿的重大问题,建设一批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高等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鼓励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学、科研机构等开展实质性合作,汇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形成创新要素聚集的战略高地,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创新模式,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持续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和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有重要影响的学科与学科群,构筑能在引领相关学科发展的学术高地。
(2)针对国家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建设一批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结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整合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和资源,推动与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境外学术机构强强联合,构建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突出研究特色,探索建立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全面提升高校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能力,使之成为重要的智囊团与思想库,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3)针对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建设一批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围绕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高等学校学科建设重点,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与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有组织创新,共建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国际竞争力提升提供持续的支撑和引领,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4)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建设一批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鼓励各类高等学校立足于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围绕地方开展深层次、大规模的科技合作,聚集国内外各类核心创新要素,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区域骨干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学科研究平台,打造一批相关学科专业战略集群,开辟高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