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飘色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掘、抢救、保护和发展吴川飘色艺术,对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7月15日上午,“扬帆”实践队调研组的队员到镇政府进行走访。来到镇政府,没有想象中的严肃与正式。工作人员很随和,并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吴川飘色,是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经历了一个演变和发展过程,由原来的“转色” 演变为“板色”,发展到现在的“飘色”。它产生于晚清,起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特别是每年正月十六,十七日闹元宵,吴川飘色巡游队伍长达数里,场面十分壮观,令观众大饱眼福,叹为观止。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造型人物的选择非常严格,尤其是年龄,身高,体重方面,大都集中在8-9岁的小孩。飘色内容一般以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为多,近年也有现代题材。飘色活动在吴川市政府的有意识的引导改造下,已成为一项健康的民间庆典。
在政府有关人员的帮助下,我们到了吴川市文化馆。文化馆的副馆长吴思明把有关资料和文献拿给我们队员看,一边介绍一边回答我们的问题。接着,他把三张有关飘色巡演的照片送给我们,还把介绍飘色的有关资料复印给我们。他特别强调了飘色的保护问题及飘色的濒临状况。他表示,飘色活动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设计制作飘色技术人才奇缺。一些艺术造诣较高的飘色艺术家因年事已高逐渐退出舞台,有的甚至谢世,其所怀技无法传授给下一代,部分技术濒临失传。现在年轻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转变等原因,许多年轻人不愿花时间精力去学习飘色的设计制作,以至飘色的设计制作后继乏人。二是经费紧缺。飘色属传统民间艺术,制作及研究所需经费主要靠民间筹措,飘色艺术发展经费紧缺。

文化馆副馆长为队员介绍飘色
随后,队员们走进居民家中调查。很幸运,在寻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对飘色有很深了解的阿姨。在交谈中得知,她小时候是一位飘色的表演者,现在还在帮忙举办飘色活动。她跟我们介绍了飘色的准备工作,表演者的选拔要求,还有飘色举行的状况等等。她表示,当地家长们争相让自家孩子扮演参加飘色活动。如此多人想参加飘色活动一是大人孩子都喜欢;二是荣耀心理,扮演的孩童在同伴中可以炫耀,有自豪感;三是觉得扮演飘色的孩子会得到神灵的眷顾保佑,顺利成长,因为年例是为神做的。

队员问卷调查中
队员们争分夺秒,继续采访。在当地居民的带领下,我们拜访到了一位在飘色方面具有很高造诣的老艺人。当我们问及有关飘色的相关知识时,他眉开眼笑的给我们讲诉飘色的具体制作过程、表现形式、参与者的条件等等。据他所诉,飘色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结合现代文化与科学技术,对飘色进行创新,使飘色的表现形式向多元化发展,吸引大众的眼球。我们还了解到,由老艺人带领和组织的团体多次获奖和被邀请到各大城市巡演:2006年全国顶龙杯获总分第一;2006年北京旅游文化节被邀表演,深获好评;广州飘色抬阁,获“三花奖”另获此次比赛的另一头衔——全国创新奖;2009年代表广东参加成都国际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艺人的一生都致力于飘色,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飘色在未来蓬勃发展的希望。最后,我们的调研在与这位对飘色作有巨大贡献的老艺人的合影中顺利结束。

与有较高造诣的老艺人合影
据悉,2006年10月,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文联、广东民间文艺家协会等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在广州番禺举行,来自广东、山西、内蒙古等16个省、自治区的28支队伍参加展演。吴川飘色继在中山市举行的“广东省首届民间飘色艺术表演大赛”以及元宵在吴川市举行的“全国首届‘鼎龙杯’飘色艺术汇演”两度荣获金奖后,再获最高奖项——“优秀入围奖”。入围的十组飘色,将晋京问鼎全国民间艺术的最高殊荣“山花奖”。
希望吴川飘色能够得到重视,引起广大人民的关注,在丰富优秀的文化遗产中,注入新鲜的元素,进而培养有志于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血脉的新一代,让飘色民间艺术更好的得到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