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2013暑期“三下乡”

本站主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最新新闻

[实践心得]支教的那些事儿

发布日期:2021-02-18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向来不习惯写长篇文章的我,预感这会是一篇流水账,想到什么写什么,没有什么思路,也没有什么头绪。但是我唯一确定的是,这次三下乡是值得珍藏的美好记忆。

  2013年的7月,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7月,我很庆幸没有错过红色先锋,没有错过溪头小学。早在刚上大一时,便对三下乡颇有兴趣,但是刚开始并不能完全理解三下乡的意义,也曾觉得三下乡只是属于大学生的一次社会实践。但后来,听了几场三下乡的演讲后,慢慢的领会了这个活动的真正内涵,也坚定了下乡的信念。

  早在下乡一个月前,我们便通过同学联系了远在湛江的湛江师范红色先锋服务队,也很荣幸成为了她们之中的一员。因为主力在湛师,所以我们也给不了下乡前期工作准备很多帮助,我们看着前期工作的逐渐完成也开始觉得紧张起来。但紧张之余更多的是兴奋,我将要接触20多位素未相识的队员,将要面对一帮生活环境不同于我们的孩子,将要横跨广东省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所有的这些都让我觉得这会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体验。

  7月9日,我们一行5人从广州出发历经7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湛江师范,这个地方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这里的天很蓝,晚上海风袭来清凉舒适,当然这里还有热情的队友们。三下乡前夕,我们都有些惴惴不安,都觉得这是我们在湛江睡得最后一个好觉了,因为通过照片我们知道下乡的地点生活条件不好。但事实证明,我们的想法错了。在溪头小学的那些日子,纵使睡得是桌子,但有大家的陪伴也一样觉得温馨。

  10号,24位队员集合完毕,大家都拿着大包小包,除此之外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都是不可或缺的,就像是一次大搬家。就这样我们出发了,带着对未知的期待。在车上,各个队员都做了自我介绍,记性不好的我很艰难的把名字对号入座,唯一印象深刻的介绍就是仕航的,这也让我们发现话痨的潜质。就这样一行人浩浩荡荡的来到了溪头村,走进了溪头小学。到了基地后,发现条件比我们预料的要好,为了尽快融入,我们七手八脚的开始收拾起宿舍和办公的地方。是不是感觉这一路太顺利?没遇到什么挫折?好吧,这下问题就出来了。湛江这地方,气候多变,眨眼就暴风暴雨,不仅如此还停水停电更是找不到地方搭灶。貌似这才是我们想像中的三下乡,过得窘迫。我们收拾时,附近的孩子们都聚集了过来,一问才知他们基本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也意味着他们是我们辅导的对象,这就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刚开始由于陌生,她们都在离我们比较远的地方观望,后来看到我们需要帮助,她们就都过来了,带着羞涩的微笑。

  11号正式开课,在此之前有一个活动的启动仪式,村长、校长都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看到村里、学校都如此支持我们的活动,不禁觉得干力十足。在启动仪式上我们也见到了所有的学生,这群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孩子们。第一天上课,作为通讯组的我穿梭于一到六年级六个课室,拍照、旁听,意外的发现小老师们都颇有老师的架势。大家在讲台上讲得手舞足蹈,孩子们在下面带着好奇的眼神和如花的笑容认真的听着。当然每个课堂都少不了一些故意捣乱的学生,这时候就很考验小老师们的耐力了,是批评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用奖励来感化,有很多选择但真正起效果的寥寥无几。这才明白,当老师的不容易。这是我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站上讲台,虽说事先已经做了不少准备,但是等真的讲课了,还是出现不少问题。例如不能吸引好动的低年级孩子认真听看;不能很好的引导害羞的高年级孩子发言等。但这些问题也随着例会总结,队员分享经验和自我的摸索逐步被解决,上起课来愈发得心应手。我们并非师范类专业,这次支教给了我们一个平台,让我们有机会站上讲台,这是我们的第一次也很可能是最后一次,所以我们都倍加珍惜。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总能看到队友们忙碌的身影,忙着备课、策划活动、训练学生、和学生分享人生的点滴......因为我们的到来,安静的学校热闹了起来,附近的孩子总是流连于学校,大家一起坐在宿舍门口,互相聊着天或者我们看着孩子嬉戏。随着相处的时间增加,我们和孩子越来越亲近,原来调皮、爱闹的她们也渐渐听话了起来。课后,身旁总是围着几个找你要签名要电话或找你聊上几句的学生,每当这时,我都会觉得非常的开心,并不是因为得到了小fans,而是因为他们愿意敞开心扉交流。

  每天晚上是例会时间,大家互相总结讨论,或是表扬哪位学生,或是提出问题,更或是讨论明天炒什么菜。三下乡,我收获的不仅是人生感悟更是友谊。这群可爱与奇葩并存的队友更是点亮了我的三下乡,有话痨、有吃货、有大厨、有歌神、有......例会完,我们都会坐在一起看着星,赏着月,唱起“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福必然同享,有难必然同担......”,一股欢乐的情愫油然而生,心中已然多了一份值得珍藏的美好回忆。

  短暂的十天,我们无法教给她们太多的知识,我们能做的更多是引导他们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确立目标、如何学习、如何做人。我们终归是要离开的,他们必须靠自己一步步茁壮成长。但是年幼的他们都抱有一种强烈的想去认识小老师的欲望,仿佛老师就是天然的宝藏值得他们去开采似的,这一点让每一位队员都津津乐道。十天,我结识了一批奇葩队友;认识了一群好奇努力并不失童真的学生,用心付出,开心收获。感谢三下乡,让我再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