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7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召开中国梦“三进”(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研讨会,学校党委梁英书记到会指导,党委办公室黄达海主任、宣传部陈恕平部长和全体思政部教师参加会议。与会的同志们结合课程教学,畅谈了对“中国梦”的理解及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的思考。
梁英书记指出,把中国梦的学习宣传教育工作与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思政理论课教师务实的工作作风。中国梦的“三进”工作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要以中央精神为指针,扎实做好这项工作。为此,必须做到:一是全校上下一定要高度重视中国梦的学习宣传工作,要把中国梦的学习宣传工作既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又作为一种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方法。实现中国梦,全中国各族人民都负有义不容辞的义务,作为传承文化载体的高等学校,更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深入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实质。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理想,“两个一百年”梦想目标已十分明确,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三是必须要把实现中国梦与每个人的具体工作相结合、与每个人的个人梦相结合。
为了做好中国梦“三进”工作,现将思政部教师在中国梦“三进”工作研讨会上的发言和思考摘登。
何增光(思政部主任、教授):必须深化中国梦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习、宣传和贯彻中国梦任务中负有当之无愧、不可推卸的责任,五门课程都要结合各自的教学内容,寻找到最佳切入点,把中国梦的内容有机纳入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仅如此,还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梦的研究,把中国梦作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努力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本人认为,至少有以下十个方面可以值得进一步研究:历史上的中国梦研究;中国梦的现实关照;中国梦与外国梦的比较研究;中国梦与思政课各门课程的结合度研究;中国梦内涵、意义研究;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个人梦关系研究;中国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中国梦;当前制约中国梦的环境因素分析;伟人眼中的中国梦等。深化理论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认清中国梦理论的实质、丰富的内涵以及现实的强大功能,更加深刻理解党和政府各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更能坚定我们做好各自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洪小瑛(思政部副主任、副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中国梦的主阵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给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提升教学质量新机遇。当前,促进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要务。联系大学生渴望成长成才的实际,将个人梦想、集体梦想和中国梦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每一个教学问题的设计中紧扣中国梦主题,既是创新思政课各门课程内容的需要,也是思政课教师必须担当的责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中国梦的助力器。思政课教师要在充分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国梦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准确把握中国梦的本质,弄清中国梦的由来、意义及实现路径。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注重实干的基础上善于造梦和敢于追梦,引导学生凝聚正能量,关注社会,在为社会贡献青春中实现自身价值,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童小彪(思政部副主任、教授):梦想是一种意境、一种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中国梦用通俗化的语言,让十多亿中国人都能亲身感受、领会和触摸,将梦想的意境、追梦的热情传递给每一个中国人。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从个人层面上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价值取向,已从单纯注重“国家富强”转为同时强调“国强、民富”。中国梦体现出这种多维视角,强调人人都有实现自己梦想的广阔空间,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中国梦不仅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而且强调让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能为人民群众共享。中国梦更加突出民生目标,中国梦是一个富足梦、幸福梦。
夏松涛(博士):“中国梦”进教材。这是教师的备课过程,需要教师凝练教材的体系。我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阅读多次,大体把教材分为“寻梦中国”、“圆梦中国”和“追梦中国”三个知识板块。其中,“寻梦中国”涉及教材第一至第七章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圆梦中国”涉及教材第八至第十章的内容,是中国现代史的内容;“追梦中国”主要涉及教材第十章的内容,是对未来历史的展望。
“中国梦”进课堂。这是教师的授课过程。我把知识板块进行了细化,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近代中国人的十大梦想,分别是太平天国的“天国”梦、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梦、戊戌变法的维新立宪梦、辛亥革命的革命共和梦、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梦、五四运动的民权国权梦、中共二大的共产主义梦、国民大革命的“除军阀”之梦、抗日战争的民族独立梦、解放战争的“新中国”之梦。第二部分:已变为现实的中国梦,分别是钢铁梦、石油梦、“两弹一星”梦、市场经济梦、温饱梦、普九梦、奥运梦、航母梦、诺贝尔奖梦、南极梦、高铁梦、飞天梦等。第三部分:仍须努力的中国梦,分别是:小康梦、强军梦、统一梦、法治梦、公平梦、平安幸福梦、和谐中国梦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我有重点地教学。如果是体育系的学生,我重点讲解奥运梦和足球世界杯梦;如果是中文系的学生,我重点讲解诺贝尔奖梦和奥斯卡奖梦;如果是商学院的学生,我重点讲解市场经济梦、世贸梦和免农业税梦;如果是理工科学生,我重点讲解钢铁梦、石油梦、“两弹一星”梦等等。细化 “中国梦”,学生比较感兴趣,也更好接受。
“中国梦”进头脑。这是学生对讲授内容的反馈。“中国梦”能不能进头脑,主要看学生听了课以后,在理论水平上有没有提升?在思想觉悟上有没有提升?在实践能力上有没有提升?理论水平体现在对中国梦的内涵、历程和意义的理解,对中国梦与美国梦、俄国梦、欧洲梦、印度梦、日本梦的比较的把握。思想觉悟体现在学生能否把国家梦和个人梦、湛师梦、青春梦联系起来,为自身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实践能力体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社会调查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比如,让学生调查湛师校友谭平山的中国梦。不同的阶段,谭平山有不同梦想,从“教育救国梦”、“民主科学梦”到“共产主义梦”、“除军阀”之梦。他的梦想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追求真理的真实反映,值得学生学习。这个例子,就是从理论到实践、从校本知识到能力水平的表现。
陈文庆(博士):中国梦“三进”工作要注重三点。一要让学生对国家所处的现实处境,以及在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我的体会是,一个人对历史和现实认识得越深刻,他就越客观、越坚强、越有力量。革命前辈的自觉,都是建立在对当时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感之上的。
二要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以来,我们民族虽然遭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奇劫巨变”,但我们逐渐觉醒、奋起抗争、努力学习,过程历时之久、牺牲之大、弯路之多、错误之巨不可胜言,但最终没有被西方席卷而去,而是重新站了起来,说明我们的民族、人民和文化从根本上说是坚强的、是经得起考验的、是有希望的。冯友兰先生为“西南联大纪念碑”撰文言:“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这是中华民族的坚强自信!六十多年过去,我们国家发生了大变化,世界也发生了大变化,现在的青年一代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应该更具坚定的自信,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
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与西方历史或者世界历史交织在一起的,因此,中国梦,就其内涵和精神指向说,还应该与马克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