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聪,毕业于人文学院新闻系2002级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在校期间先后担任《湛师周讯》副主编、主编,《湛江师院报》助理编辑等职务,2006年毕业进入江门日报社当记者,现为《江门日报·楼市周刊》主编。
欣闻“湛师新闻网”改版升级的消息,记忆的闸门把我牵回了在湛师新闻中心当学生记者的思绪。那时的新闻网刚刚办起,我们当时主要精力还是在编每周一期的《湛师周讯》,想不到新闻网也办了十年了。
在我心里,湛师新闻中心是我新闻事业的起点。从2002年算起,我在新闻路上已经走了11年了。
我是幸运的,从大一就踏进了新闻中心,与梁文、陈春连等一起采访、写稿、编辑、排版,在工作中成长。毕业以后,我直接到了江门日报社做记者,一 直至今。
记忆很琐碎,感情很真切。
还记得,那连着针式打印机的小电脑,发黄的外壳诉说着她的历史;windows98的操作系列,经常死机,强烈要求我习惯写几句话就按一次“Ctrl+S”,以免做“杨白劳”。为了让我们工作更放心,邓灿星师兄经常要来修电脑等设备。
还记得,作为一个新记者,遇到新任务、新体裁、新要求,便会去图书馆借相关的来看,现学现用。当然,最直接的还是直接请教李苹和黎祎两位老师。说到老师,最初认为李苹老师是非常严肃的人,后来才发现,李苹老师是个讲“冷笑话”非常冷的人;最初认为黎祎老师是个爱讲笑话的人,嘴上总是笑嘻嘻的,后来才发现,他正经工作起来,严肃得会骂人。说到老师,当然还少不了陈恕平、关天冲等学校宣传部的老师。
还记得,与梁文一起,拿着排校报的画版纸从新闻中心一直讨论着回宿舍,一时争吵得面红耳赤,一时互相欣赏赞美,仿佛我和梁文就是苏海平和区志滔的翻版,他们也经常一起探讨如何写稿,如何改稿,如何排版。在工作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这或许就是新闻中心培养人才的良好传统。
还记得,新闻中心买了飞腾排版系统。排版、打印、修改、调版、打印、修改……因为有时间,我把排版系统都用熟,出来工作的时候,不少人会意外地问,“你怎么用飞腾用得这么熟?”。我想,新闻中心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不断积累的工作本领,让我们“招之则来,来之能战,战必能胜”。
还记得,编辑《湛师周讯》的苦与乐。从记者、校对,成长为编辑、副主编、主编,写稿、找错、改稿、安排采访任务、跑印刷厂转版、派发《湛师周讯》、《湛江师院报》……其中熬夜赶稿、改稿等的琐碎,现埋在心里已经“懒得惊动党”。总之,直接经历,知识比书本上学要来得更快,感情比谈的要来得更真。当然,我还记得,在新闻中心啃过的快餐,在新闻中心听到的台风呼啸,在新闻中心一起挥洒青春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
还记得,有很多事情已经记不得了,有很多人却一直在心里。
末了,我要对新闻中心说一句最真诚但很土的话——感谢您,我成长成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