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富,2005年毕业于法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校期间任新闻中心学生记者、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学生记者采访团副团长。毕业后进入湛江日报社工作,现为湛江日报社首席记者、湛江日报社广告(产经新闻)中心主任助理。
很多人不止一次地问我,读政治的为什么做了记者?我笑笑说,懵的。玩笑归玩笑,但我今天能走上记者岗位,跟当年在新闻中心3年的学生记者生涯是有很大的关系。
就像一个做惯了群众演员的,一不小心就做了专业演员。当然我不是王宝强。
没事干便干了学生记者
当年加入新闻中心做学生记者,真的是有点懵懂。
入学第一学期做团支书,第二学期做了校学生会干部。恰好遇到部门大撤并,我“下岗”了。
我这个不甘寂寞的“下岗工人”出现了空档期,总想找点什么事做做。阴差阳错地,我参加了新闻中心学生记者的招聘,没有文学和新闻基础的我过五关斩六将,很神奇地入选。
至今我还为当年的阴差阳错暗暗叫好。
“以量取胜”成为骨干
我是那种“给你一点阳光便灿烂的人”。现在的学生记者可能都“油墨香”没什么感觉了,我们当时看到在校报、周讯上看到一条新闻报道下面署名“陈文富”,心里便开了花。
特别是同一期里看到几个“陈文富”出现,特别是受到李老师几句简单的表扬,特别是学期末综合测评技能加分一项“爆分”,什么传销,什么洗脑,什么打鸡血,差不多就是这种劲。
很多个铅印的“陈文富”几何叠加在一起,怎么样都捞了一点名气,成为骨干。其实,最初很多时候,我心里好没底,也不是灵光的人,更谈不上基础,借用毛爷爷的话“稿多力量大”。
写稿就是在大舞台上跳舞
“稿海战术”获得成功,很快我变得有名了,有机会跟着“苏主任”等,甚至单干一些大稿。
那时的学生记者还是比较有成就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大人物,更多大事。采访教授,采访学生,采访处长,采访校长,采访书记,更有一种胆色与底气。
大运会是不得不说的故事。半专业化的运作,密集式的采访,更外向的采访,即使我多笨,也收获了不少成熟。“西瓜杯”篮球赛,让这些聚在一起的学生记者,成为更铁的哥们。
学校是一个大舞台,新闻中心是一个大平台,学生记者就像特批的“跟舞人”,可以跟着大家跳跳舞。舞跳得多了,便懂了一些舞步,起码出来可以说,我跳过。
我是那个月黑风高送稿人
在学校有名气了,便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外面的真记者。从2003年大运会开始我便有更多机会接触了湛江媒体的记者,偶尔在湛江日报、湛江晚报发表一篇豆腐块,兴奋不已,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跟电台玲姐的师生情谊便在那时候建立起来。那年的暑假,跑电台送稿便成为我的常规工作之一。经常是我一个人写好稿子,跑到玲姐家里,拿给她修改,改好后我再送到电台的稿箱。风雨不阻。
到后来的到湛江电台实习,尤其是湛江晚报实习,便让我正式打开了新闻之门,踏上记者生涯。
新闻是跑出来的,人生也是跑出来的,这便是我的一点感悟,也是做学生记者的最大收获。
最后,引用一句“爱字体”收尾:爱“中心”,爱生活,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