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敏辉,2003年毕业于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担任《湛师周讯》主编、校报助理编辑。现任顺德区委组织部秘书科副科长,曾获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驻村干部”称号。
“蝉声中那南风吹来,校园里凤凰花开”,离校至今,这个凤凰花开的毕业季不知不觉已过了10个。翻开珍藏了10年,由自己主编的《湛师周讯》,透过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残留油墨的清香,依稀让我想起新闻中心的当年情,依旧让我会心一笑。
激情
当一名记者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可惜,高考未能如愿考上新闻专业,但我追求“记者梦”的步伐并没因此而停步。初到湛师,我惊喜地发现,几个单位和社团正要招学生记者。我毫不犹豫就报了名,终于成为一名记者!
接下来,便是一个大忙人的生活。上课之余,我抓紧一切机会采访、写稿。记得一次采访学生会主席,他也是大忙人,几次电话都找不着,后来在街上偶然碰见,我立刻对他进行即时采访。为了尽快提高业务水平,我要求自己每星期要投稿3篇以上,录用1篇以上。那时,学校新闻中心和广播站就成了我的“训练场”。
我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采访和写稿中,因为我相信,追求梦想的心永远年轻、充满激情!有梦想就不会感觉到累——那梦想就是毕业后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2001年11月8日,这是我成为学生记者的第一个节日,这一天,我把自己追逐记者梦的心路历程写成了文字,并以我很喜欢的一首励志歌曲来命名——《空中梦想家》。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家乡的《顺德报》上。或许,我的追梦之路感染了同室好友,他把我的大学故事写成通讯,后来也发表在《顺德报》上,题目也是一首歌曲的名字——《爱拼才会赢》。
恩情
我感激,新闻中心的几位恩师,都是我学生记者生涯中的授业恩师,也是影响我一生的良师益友。不曾忘记,陈恕平部长看到我写稿累了,叫上我一起打蓝球。那时候,陈部长正在攻读博士。与陈部长的那次长谈,让我树立了不断求知、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曾忘记,李苹老师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地向我传授新闻采访、消息写作、标题制作、报纸排版等的技巧和经验。从他身上,我学会了新闻写作“三个满意”的标准:读者满意、领导满意、专家满意。不曾忘记,每期《湛师周讯》编辑好后,黎祎老师都过来审稿。有时,交审时间迟了,但不管是晚上10点、11点,黎老师都过来编辑部。有几次,审稿完毕,黎老师还带着我们编辑部的兄弟姐妹吃宵夜,把酒论道……
在恩师的悉心栽培下,我的业务水平得到长足进步,多篇作品获全国、全省高校好新闻奖,自己也在200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记者”。
友情
我庆幸,在新闻中心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在编辑部,我们是同学、同事;毕业离校,我们又成了知心朋友。
要感激曾建宁师兄,历史专业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湛师周讯》的主编,继而成为深圳《晶报》的优秀实习生,把很多名校或研究生学历科班出身的记者都比下去;再而成为杭州《青年时报》的明星记者,采访报道了一系列影响全国的热点新闻。他成为了激励我大学四年不断进取的学习榜样。要感激刘吉林师兄,他让我学会如何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并在卸任《湛师周讯》主编后选择了考研之路。要感激刘国清师兄,他以过人的组织能力,把80多人的编辑部团队管理得井井有条,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发挥团队合力……
爱情
遗憾的是,由于学习和工作太忙,我错过了大学拍拖的机会,更无瑕八卦新闻中心里谁跟谁在拍拖。在我看来,记者们都是大忙人,哪有时间拍拖呢?我当时想,大部分记者都是单身男女,都在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是典型的事业主义者。事实上,新闻中心当时对于恋爱的态度是:不反对,但也不支持。
但是,我不知道并不代表不存在。有年轻人的地方,自然就会有爱的故事。新闻中心没有设专职娱乐记者,但谁暗恋谁、谁送东西给谁、谁跟谁经常一起吃宵夜……这些都是我们的第一话题。于是,繁重的工作有了欢声笑语的调味。编辑部的爱情故事当然不止是这个程度,在新闻中心这个大家庭相识、相知、相爱,最终走在一起的也不在少数,例如……
感谢新闻中心,她让我们享受追梦的激情、泽润淳淳的恩情,收获友情与爱情。我们的大学有如此经历,幸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