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来得及好好去感受,两天的校运会就已完满谢幕。作为一名学生记者,这两天来回奔波于各个赛场之间,见证运动员们奋力拼搏为院争光的全过程。回顾自己两次参加校运会跑新闻经历,看到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田径场上的一幕幕依然回荡在脑海,在赛场上看到许多熟悉的身影,也许他们的身份变了,不变的是,对校运会的那些情……
新记,老记,新闻仍然在路上
去年是我第一次参加校运会,现在回想,会不禁笑笑自己当年的青涩模样。还记得去年采访女子普通组三级跳远冠军杨美霞同学的时候,可谓是一波三折,状况百出。还记得,当初师姐带着我采访女子普通组三级跳远冠军的。可是,比赛完后,冠军美霞忙于其他的比赛准备了,一直没有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只能记下美霞的联系方式,等她有空的时候再接受采访了。我们一直等着,直到那天的下午5点多,我们得知美霞有空接受我们的采访了。然而师姐有事,不能带我去,只能我一个人去采访了。那时候的我,很紧张,不知道该问什么问题,从什么方面采访,“手忙脚乱”是我当时的写照。不过所幸的是,美霞师姐很健谈,和我聊了很多很多,让我有东西可写。当看到我第一次自己独立写出来的稿件发表到新闻网上,我幸喜若狂。到了今年,我成为了别人的“师姐”了。我以“老油条”的身份带着懵懂的新记去捕捉新闻,采访人物。少了慌张,多了一份谈定。看着新记列出的提纲,我想起了自己当年青涩的脸庞。今天下午,我和一位师妹侃侃而道我的一些经验与建议,师妹听后不禁感叹:“谢谢,师姐。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我已经是一名老记者了。两年校运会过去了,我去掉了青涩与慌张,多了一份淡定与从容。然而不变的是,我仍然坚定地走在新闻的路上,不断去捕捉新闻点,发现新闻。
学生,老师,运动之情永不停息
18日的上午,我在田径场边等候着,准备采访教工青年女子组50米冠军。等候间隙,我走近成绩统计处看看最新赛程情况。然而,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我的眼帘。李华龙——教工青年男子组50米冠军。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去年我还是一个新记者的时候,我采访的第一个学生冠军名字就是叫做李华龙。连续蝉联2年800米和1500米男子专业组冠军他,当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自信飞扬、积极进取的阳光大男孩。还记得当时临时毕业的他接受我的采访时说道:“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带领一支优秀的田径队参加比赛,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总结的技巧传授给学生,训练出一批掌握合理速度、节奏、耐力以及良好心理素质和体能的队伍。”而今年再次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他已经华丽转换为老师的角色。看到新闻网上有一篇关于他的教工青年男子组50米冠军的人物专访,“站在赛场上,我只感到我是个运动员。运动是不分年龄身份的。只要有一颗热爱运动的心,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不管是学生时代的我还是踏上工作岗位的我,对运动的热情永远不会变更。”他对运动的感情不会因为身份的转换而改变,他对运动的热爱与坚持,令我为之敬佩。我想,在校运会上,没有身份之分,学生也好,老师也好,他们都是有着良好体育精神的运动员。
记者,观众,与校运会同在
看到校新闻中心的一位老记者谭爱娣师姐写的《校运会,我依然与你同在》。朴素的语言道出她对校运会的情。从新记者到老记者到如今的普通观众,不同角色的转换间,校运会一直陪伴着她走过她的青葱岁月。我想,校运会带给了谭爱娣师姐很多很多美好又珍贵的回忆。她会特意去公布获奖者的地方瞧瞧,发现有一两个熟悉的名字出现在冠军的位置上。看到赛场奋力奔跑着的运动员,看到笑容可掬的礼仪小姐,看到各个大本营后勤人员毫无有怨言的默默工作着,心里有种莫名的感动。看到爱娣师姐对校运会的种种留恋与感受,我仿佛看到了以后的自己。我想,即使我以后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参加校运会,我也会坐在观众台上等待冠军出场而拼命鼓掌的。
全力以赴的运动员、乐于奉献的志愿者、尽职尽责的医疗人员、捕捉各个精彩瞬间的记者们……也许每一年的人员都不一样,不变的是,他们都坚守自己的岗位,为校运会而努力着,奉献着。
(新闻中心 记者/聂洁茹 编辑/闫蒙萌 发布/陈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