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精美的佛像需经受千万次痛楚的雕凿,才成为了无数的善男信女顶礼膜拜偶像,才成为了一种信仰。破茧而出的蝴蝶展开美丽的翅膀之前需要忍受切身之痛,艳丽夺目的鲜花背后是破土发芽前的奋斗。“我一直坚信,唯有脚踏实地,才可改变命运,拥抱未来!”他在用行动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在用拼搏浇灌着梦想之花,发芽、成长。他就是来自物理学院08物本1班 的李东珂。
书山有路勤为径
从刚步入大学,他就给自己制定了目标——考研。尽管师兄师姐告诉他,现在准备考研为时过早,但是,他还是果断地坚持了这个目标,并为之奋斗。他要用四年的拼搏改变自己的命运,要到一个更好的大学读研究生,发展自己,改变自己。如今,他已成功地跨专业考入华南师范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在考研期间,他每天保持不少于八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晚上几乎都要到一点多才睡觉。从大一开始,他坚持六点起床,去田径场跑步,读英语,然后去图书馆学习。图书馆成了他最常去的地方,除了阅读专业课的相关资料,他还大量的涉猎了文学作品。大一一年他读了80多本文学书和科普书。图书馆的浸泡为他以后的科研及考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酷爱文学,大一时向刘海涛副书记学习写作小小说,并在他出版的书中发表了自己的文章。常言道,习惯成自然,李东珂已经习惯了每天推开知识大门的动作,若一天不去学习,他就会感觉很难受,可见对知识执着之高,对自己的要求之严。
他大学期间物理专业课成绩几乎都接近满分。每次上课,他都会早早地去教室,并且坚持坐在第一排。课堂上他会认真做笔记,如果他觉得老师讲得不对就会提出来或者有不懂的地方都会及时向老师询问,放学后还会去图书馆查阅书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为了了解《力学》,他就会从图书馆借来有关《力学》的教材,反复比较不同教材的异同点,并认真写下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方法,虽然刚开始会很吃力,很费时间,有时候会看得头晕脑胀,但慢慢地他发现很多知识点会有相同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处理方式,最后,他几乎可以不看书本都可以把教材中的重要公式和定理从第一章往下推导。因为对知识的了解透彻,考试对他来说也只是小菜一碟。
学海无涯苦作舟
大一的物理实验,经常是一个班分两批进行,但他是每次都去,无一例外,而且几乎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大学里的每个普通物理实验,他会亲手做四次以上,而且遇到不懂的,会去图书馆把不同的教材拿来对比钻研。去的次数多了,老师就认识了这个爱做实验的学生。大二的时候,他加入了邵乐喜副校长的科研团队,向张军副教授等博士学习科研知识。他说,正是这次机会彻底地改变了自己大学的命运。
科研需要更多的物理知识,对《固体物理》、《薄膜物理》、《半导体物理》等都有很高的要求,而这些知识的深入学习都是在研究生阶段。一开始,对于科研实验室,他知之甚少,但他并没有无所事事的站在一旁等候老师“下旨”。他看到老师在忙,会立刻过去帮忙,多问,多观察,多思考。虽然无法操作大型仪器,但他从刷试管、装螺丝、称样品做起。有时称量样品时,样品质量要求精确到0.001g,需要不断地裁剪样品,认真测量,有时称取一片Cu的质量就要花上两个小时,而他却能用耐心和细心坚持做好这些实验。实验室期间,他不仅自学了《薄膜物理》等研究生课程,而且还能够熟练操作中频磁控溅射与多弧离子镀膜设备、PECVD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系统等大型仪器!
说起这些拼搏的岁月,李东珂颇有感慨的告诉笔者,他每天下课就直接去了实验室,几乎天天都做实验。当大家都在讨论假期去哪里玩时,他依然选择在实验室度过假期。大学期间,他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还有与老师的情缘。张军副教授是李东珂做研究项目时的指导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实验室的老师们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到实验室看文献、读书籍,要学习到十一点多。即使是公务繁忙的邵乐喜副校长,也都会坚持去实验室学习,和组员讨论探究科研工作。李东珂说有一次实验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仪器坏了,邵老师非常着急,而且亲自维修了好几天,经常弄得满身是油都毫不在乎。老师们这种志坚行苦,治学严谨的研究精神和学者风范深深地影响着李东珂,让他在研究方面也铁面枪牙。
有志者,事竟成
接受采访前,李东珂都还在电脑前奋斗着,他在帮和他同一组的同学修改毕业论文,可见他对工作的认真。大一,他竞选班长不上,但是选择做了班上的体委。他是班上篮球主力,就连在准备考研期间,班级篮球赛他都会每场必到。“他是一个勤奋,善良,坦诚,跟同学相处友好,而且关心集体和同学的一个人!”他的同学吴凯华说起他时赞不绝口。吴凯华真诚的说,他从李东珂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自己经常会跟他聊人生,坦诚的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