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博雅教育

本站主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最新新闻

赴台湾地区高校的考察报告

发布日期:2010-01-10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编者按  200911月下旬,我院派出由张兰英副书记率队的赴台湾高校考察小组,对台湾地区的淡江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中兴大学、东海大学、朝阳科技大学、台南大学和屏东教育大学等七所高校进行了访问考察,就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管理、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办学经费筹措以及合作办学、互派师生等问题展开了交流与磋商。归来后,考察小组撰写了《赴台湾地区高校的考察报告》,该文对于当前我院推进博雅教育有较强的针对性。尤其是在学生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通识教育、社团管理及课外活动等方面,有较为详尽的报告。现全文转发,以供师生学习与参考。  

一、基本情况

11月下旬至12月初,应台湾东海大学程海东校长的邀请,由学院党委张兰英副书记率领的,包括人事处长吴进、学工部长黄达海、团委书记李粤和博雅教育中心主任李赣组成的考察小组,对台湾地区部分大学进行了参访。访台期间,考察组先后参访了淡江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中兴大学、东海大学、朝阳科技大学、台南大学和屏东教育大学,就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管理、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办学经费筹措以及合作办学、互派师生等问题展开了交流与磋商。考察组成员一致认为此行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收益颇大。

二、考察的主要事项与内容

(一)考察台湾地区高校推行通识教育的情况。

在参访中,考察组成员针对我院正在推行的博雅教育,对台湾地区高校施行的通识教育予以极大的关注。在参访交流中得悉,台湾最早的通识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东海大学。该校提倡中西文化交流,推行美国式的文理通才教育。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大学亦先后进行了通识教育的探索,至上世纪的80年代中期,台湾开始在大专院校全面推动通识教育。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高校的通识教育获得了三大重要发展:一是被列入教育主管部门的正式工作议程;二是通识教育校本化;三是开展通识教育评估鉴定工作。因此,被认为是当前台湾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

据了解,台湾地区大学的学士教育(本科教育)总学分为128学分,其中,规定安排2836学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22%28%。因此,各大学均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隶属于教务处。

对于通识教育,各大学均有各自的培养目标。例如,淡江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多元与融会贯通的能力”;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为:“推动学生语言与资讯能力检定,提升学生基础素质,培养终身学习的博雅人才”;中兴大学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娴熟表达与沟通技能,拓展生活与组织视野,涵养关爱生命与自然情操,强化解决问题与改善社会的能力”;东海大学实施通才教育,结合专才与通才,相互补益,并配合学生自治和民主教育,以使学生对于自然、社会、人生,能做综合性的了解,进而培育学生全盘的人格发展与深厚的人文素养;朝阳科技大学的通识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世界观,加强语言、沟通协调与资讯应用能力”;台南大学的通识教育旨在“充实学生专业知识领域外之基础认识,发展学生思考及问题解决能力,涵养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