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与科学内涵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
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认识。我们党从建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形势如何变化,都毫不动摇,从未放弃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走自己的路。要在全党和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进入新世纪,我们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着眼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式的讲话中,高度概括和精辟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炼地整合在一起,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把党的主张、国家的意志和人民意愿统一起来,把政治与伦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是一个结构完备、逻辑缜密的科学体系,符合社会发展运动规律,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精神支撑,为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样化背景下带领人民继往开来、开拓进取树立了精神旗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旗帜又是主要内容
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知识创造、社会服务,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大学之大,首先在于有大德,正如《大学》中所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的最本质涵义是引领人的灵魂,使人的德性不断增加。因此,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成为大学办学的普遍理念,也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的殷切盼望和基本要求。大学生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2004]16号文件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深远的战略意义,是关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希望工程,关于办人民满意大学的民心工程,关系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础工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和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