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国 港 城 的 “惊 雷”
——回忆30年前我校师生演出话剧《于无声处》
刘谷城
三十年前的今天还是乍暖还寒的天气,虽然“四人帮”已经倒台,但“左”风仍在凛凛生威,人们仍不敢太张扬个性,更不敢评说政治运动的是非。远离京城的南国港城的文坛艺坛还在重重复复地讲着和演着样板戏,最多再加上“两战两队”(即《地道战》、《游击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此外便别无什么新鲜的东西了。这时,也就是1978年11月14日,中共北京市委宣布了对1976年“四五运动”的平反,接着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拨乱反正的序幕。它象春风吹暖了神州大地,南国港城的“惊雷”便首先在刚成立不久的雷州师范专科学校的校园内响起。
当时,我校有位老师从广州弄到了一份上海工人作家宗福先创作的剧本《于无声处》的油印本。该剧本大胆地为被“四人帮”打成反革命事件的“四五运动”伸张正义、高唱赞歌,揭露出卖灵魂的政治丑类,把当时我国人民在政治、家庭与爱情生活等方面尖锐复杂的情景真实地再现了出来;在戏剧创作手法上也突破了“四人帮”定下的所谓“三突出”的条条框框。我们几位热心于文艺文学也敏于政治思维的老师看了剧本后非常兴奋,便讨论如何将它在校内搬上舞台,以便配合揭批“四人帮”,并推动校园以至社会的文艺观念和政治思想的变革。此举得到了时任副校长汪川的支持(当时还没有正校长,汪主持全面工作),很快就组成一个演出班子,除一位老师演何是非的妻子刘秀英外,其余五个演员全由学生担任。当时我们是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排练,要求做到教学、工作、学习与排练演出两不误。师生们以极大的热情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从研究剧情、分析人物性格及戏剧动作、分配角色、背熟台词、分幕排练,到进入彩排,仅用了十多天时间。负责舞台布景和制作服装道具的老师更是利用晚上来加班,终于在12月中旬进行彩排,隔两天后便在学校的体育馆(即现在新建的附中体育馆和图书馆,原馆已拆除)正式公演。两个星期后,还到遂溪等地演出。每一次演出,观众都挤满了体育馆和大礼堂,除了本校师生,还有许多社会各界人士,反应非常热烈,它真像严冬后的一声惊雷,振醒了不少尚在僵冻和木然的人。这个戏不仅很好地见证了30年前激荡岁月中的戏剧面容,也使今天的观众能够触摸到30年前些许历史印痕,对我们细心审视30年来的巨大变化,是很有意义的。在当时那种气候情景下,能在南国港城率先演这种于时政十分敏感的戏剧,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毅力的。今天回想起来仍不禁很兴奋:我们曾经亲历过!我们曾经演出过!它也是我校思想解放、改革前进的一个小小脚印。
下面是当时编印的剧情简介和演出人员的分工,是用手工刻钢板油印的。我珍藏它30年了,是颇有纪念价值的。

话剧《于无声处》剧情简介。

话剧《于无声处》我校演出人员的分工。
【作者简介】刘谷城,人文学院退休副教授,原学报主编。
(编辑、发布/李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