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海岛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二届海岛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现场
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高校是支中坚力量,大有可为。日前,由岭南师范学院、浙江海洋大学、大连大学共同倡议发起,联合全国其他沿海单位共同创立的全国海岛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二届海岛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在岭南师范学院举行。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南海之滨交流研讨,为海岛教育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智慧。
沿海高校如何服务海岛教育和乡村振兴?这与高校所处地域、高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有较大关系。各位专家紧密结合自身优势,畅谈服务海岛教育、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实践路径。
同样地处南海海滨城市湛江,论坛东道主岭南师范学院积极探索以海岛教育为抓手的“海岛+”乡村振兴推进计划,通过示范基地为平台,以研修基地为支点,联手湛江市和相关省市兄弟院校推进资源互补和优势叠加,助力海岛乡村发展与建设,探索挖掘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路径,为助力地方乡村振兴提供“岭师方案”,为湛江和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师范教育是岭南师范学院的办学优势所在。“作为一所长期扎根粤西办学的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岭南师范学院坚持把为海岛乡村培养优秀师资作为重要使命,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教师,推动教育‘上山下乡、下海进岛’一体联动的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格局。”岭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兰艳泽介绍说。
该校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吴涛教授在会上作交流分享,指出学校成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下设11个相关的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为服务基础教育提供智库支撑,实施重点支持粤西湛江茂名两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成四化”筑峰工程,力促粤西基础教育校长教师成名家、课程改革成精品、特殊教育成标杆、海岛教育信息化、紧缺师资均衡化、教育监测智慧化、课后服务科学化。
此外岭南师范学院还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持续从开展“三农”问题研究、指导地方乡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大学生实践“三下乡”支农助农、为地方开展各级干部培训助力乡村“造血”等方面开展工作。成立红树林研究院,以“产、学、研”合作联盟为纽带,发挥科研和技术等优势,共同助力湛江打造“红树林之城”;依托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帮镇扶村工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推动南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海洋大学是联盟东海区域中心主任单位。“学校因海而生,向海而盛,与沿海海洋经济发展相伴相随65年,”该校合作发展处处长殷文伟教授介绍道,浙江海洋大学不断延续和做强师范根脉支撑海岛教育,以定向委托培养项目保障海岛教育发展,以海洋文化教育项目丰富海岛教育特色;以科技成果和学科人才赋能海岛乡村振兴。
培育“一条鱼”,开展深水网箱装备研发并实现产业化;低碳“一片海”,加大在海洋碳汇、海域海岛空间规划、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帮扶一个县,结对帮扶三门县;美化“一间房”,实施海岛民宿公益改造计划,助力海岛民宿旅游发展。殷文伟详细介绍了浙江海洋大学助力海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浙江海洋大学体军部主任傅纪良教授介绍了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教育创新相关工作,打造"浪尖上的海洋体育"品牌,提供海岛体育数字教育的“云”模板、海岛青少年双减政策的体育模式、“以水养人”的海岛运动康养方案、“你好,小岛”全链式体旅文化策划。
大连大学地处黄渤海之滨,东濒黄海,西临渤海,也是全国海岛教育与乡村振兴联盟的发起单位之一。该校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永斌教授讲到,“作为大连乃至东北地区学科门类最全的高校之一,立足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成立了乡村产业振兴研究院。”大连大学以产业振兴为目标,按照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的思路,发挥“城市大学服务城市,地方大学服务地方”的作用,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与社会资本,搭建乡村产业振兴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41所沿海院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在分论坛开展学术交流,探讨推进海岛教育和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路径等,为构建协同发展的海岛教育与乡村振兴新格局贡献智慧。
联盟成立后,将立足海岛,围绕海岛和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致力构建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立体化的校地产教研、海岛教育生态发展系统,推动海岛教育和区域发展双向赋能,打造特色鲜明的海岛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度融合的标杆品牌,促进全国海岛区域高质量发展。

全国海岛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联盟成立揭牌仪式

岭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兰艳泽讲话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吴涛教授作交流分享

浙江海洋大学合作发展处处长殷文伟教授介绍浙江海洋大学助力海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浙江海洋大学体军部主任傅纪良教授介绍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教育创新工作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