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本站主页 >> 专题报道 >>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 正文

最新新闻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格物创新,明道悟理”培养优质本科人才

发布日期:2024-03-20     来源:教学发展与质量测评中心     作者: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编辑:杨一帆      点击:

编者按:为努力答好“教育强国建设,岭师何为”的时代答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校上下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坚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现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各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举措、特色与成效,共同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期展示的是: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格物创新,明道悟理”培养优质本科人才

第一部分 学院简介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前身为1978年建立的雷阳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2年更名为信息科技学院,2006年更名为现名。

学院设有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科学教育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专业与科学教育专业均为广东省特色专业,物理学专业入选“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应用物理学为校级一流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高级实验师3人,硕士生导师7人(联合培养),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0人;全日制本科生1183人。在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的引领下,通过引培并举,打造了一批包含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省高层次人才“扬帆计划”培养对象和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在内的,学缘广泛、结构合理、责任心强的省级教学团队(普通物理学)与科研创新团队(量子点材料与发光器件、先进PVD涂层与金属表面改性技术)。

第二部分 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特色凝练

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本为本”、持续推进“四个回归”,积极探索教育教学和党建工作深度融合的有效模式,不定期开展专题研讨会,研究制订建设规划。学院根据专业认证标准和优质人才培养要求,深入贯彻OBE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德才兼备、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梳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四个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和竞争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思政+”--德育与智育融合

党建引领。学院党委坚持党建、教学、科研一体化建设,坚持“两代师德一起抓、两代师魂一起铸”,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专业课程群建设和科学研究中加强党建引领,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五育并举”、“四得”师范生等渗透教师教育、学生培养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方方面面,以专业教学、考研指导、就业辅导、经济助学、岗位拓展等方式,展开导师帮扶和办实事实践,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引导师生厚植教育情怀和家国情怀。学院被立为学校首批“党建工作标杆二级党组织”培优建设单位,被评为湛江市教育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

课程思政。学院践行“以育为本、立德为先”的理念,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德育与智育方面双管齐下,形成合力。第一课堂注重寓德育于课程,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价值融入知识体系,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培养课程思政优秀教师。《电磁学》《光学》和《科普剧表演活动设计与指导》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科学普及活动设计与指导》上线新华网思政平台开放共享。

专业思政。学院以物理学史为载体,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优势和特长,开展书记院长思政第一课、新生入学红色教育、学生党团课、大学生“培根宣讲”等铸魂工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学习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爱国、创新、奉献、协同精神,将科学家精神贯穿于专业学习的各个方面,树立用专业知识来回报社会的志向。学院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团队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物理学专业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二、“学科+”--学科与专业融合

专业办学强化学科支撑。以“材料物理与化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省“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为依托,将学科方向与专业深度融合,以学科师资队伍支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促进学科生源质量提高,进而提高学科水平。

依托特色学科打造一流专业。以“材料物理与化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为依托,扎实开展专业认证,积极建设物理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应用物理学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物理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

统筹教研室和学科建设。根据学科发展和优质人才培养的需要,依托物理系、应用物理系、科学教育系和省级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纵向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等教研室。同时根据课程关联性横向组建教学团队。教研室由学术骨干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召集人,并由教学团队负责人及课程骨干教师组成工作组,共同研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成效。通过学院-系-教研室-教学团队建设,科学设计、动态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具有科学性、竞争性、完备性的课程体系,提高每门课程质量。《原子物理》入选省级一流课程,《电磁学》《光学》入选省级精品课程。

三、“科研+”--科研与教学融合

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学院实行教授全员参与本科生授课,推动教授讲授基础课,如全军、李固强、田春华教授讲授《力学》、邹长伟教授讲授《热学》、金肖教授讲授《光学》、李栋宇教授讲授《电磁学》等。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本科人才培养,如岭南师范学院附中杨昌彪教授等。授课教师结合研究方向匹配教授课程、加强课程团队建设,实现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并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

拓展研究性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结合个人科研项目设置科研题目,本科生从二年级开始通过双向选择加入指导教师科研团队,开展科研训练。科研训练、教育实习与本科毕业论文打通,让学生得到实质性训练和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科研教学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各专业结合学科科研方向和成果,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尤其是专业选修课设置。近几年,开设计算物理、教具设计与制作、量子信息等多门专业选修课程。在实验物理方面,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依托学科方向开展,将人才培养和前沿科学研究打通,真正做到科研与教学融合。

近5年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在Applied Materials Today、Phys. Rev. Lett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多篇,申请国家专利1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2021 年获广东省科技奖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2020 年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1 项、广东省真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项和二等奖 3 项。出版《Plasmons enhanced fluorescenc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Two Dimensional Materials and Heterojuntions》2部专著和《数学物理方法》《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真空镀膜技术与应用》3部教材。获批省级教研教改类项目10项,《原子物理》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312B4

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

undefined

全国青年教师讲课(中南地区)比赛一等奖

31E11

出版教材与专著

四、“实践+”--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丰富第二课堂内涵。学院紧扣第一课堂学习进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坚持举办“博雅魂·技能风”物理科技文化节,包括挑战杯、互联网+、物理实验设计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教具设计竞赛、科技运动会、普通话诗歌朗诵竞赛和班级心理剧大赛等学科技能竞赛。分阶段、有组织推进第二课堂。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和发展规律,精准制定计划推进内容及时间表,设置了新生适应教育、社团组织建设、学业发展规划、班团组织建设、岭路物语茶话、优秀校友交流、学生基层党建与教育等环节。学院秉承“专业、团结、奉献”服务宗旨,根据实践训练需要提供课外活动平台及专业指导,鼓励学生以赛促学、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积极参加全国和省级教学技能、学科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锻炼等,提高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成效。

健全学工队伍。学院建立健全班主任管理及激励机制,吸引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加入学生工作队伍,做好导学、促学、奖学、助学等工作。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支持和鼓励高水平教师加入本科生学业导师队伍,全方位、多角度参与指导学生成长。

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40项,获奖人次150余人次,授权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本科生深造升学率维持在20%以上,学生升学“双一流高校”占总升学人数的50%以上,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和升学单位的普遍好评。

22D71

广东省高校师范生技能大赛

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创新奖、二等奖

undefined

全国实验设计大赛

第三部分 学院未来发展规划

学院未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内部改革为动力,坚持内涵与外延协调发展,突出发展内涵。本着“优化专业方向,强化技能培养”的原则,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省级校级一流和精品课程建设,以教风、学风建设为保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改造和提升学院各专业,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服务地方经济、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优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