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努力答好“教育强国建设,岭师何为”的时代答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校上下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坚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现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各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举措、特色与成效,共同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期展示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一部分 学院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6年在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上成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承担全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肩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与研究工作,现开设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八门课程,相应地成立了七个教研室。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院建设,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第一学院,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为第一学科,把思政理论课建设为第一课程。

学校党委书记兰艳泽讲授《勇立潮头 争做新时代园丁》“思政第一课”

校长阳爱民讲授《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做奋发有为的青年
——贯彻落实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思政第一课”
近年来,学院发展较快,取得了系列成果。2019年,获得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20年,学院成为广东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单位,概论课党支部成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广东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2年,获得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23年,获“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牵头高校”、“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五年来,学院教师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6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承担纵向与横向课题总经费200余万元;出版著作、教材10多部;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全国伦理学会优秀成果奖1项;出版的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部。
第二部分 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特色凝练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全面落实《岭南师范学院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实施方案》,充分挖掘和发挥南路红色文化、红土文化、红树林文化的思政元素,因地制宜地把“三红文化”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以“三红文化”凝心铸魂,打造红色思政育人品牌,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课育人新模式。
一、不断丰富“三红文化”教学资源
(一)南路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建设
湛江是南路革命的发源与核心地带,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南路红色资源挖掘和文化传承,要求全面、深入、系统挖掘和运用南路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学校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加强南路红色文化研究,特别是与南路革命有关的红色校史人物研究,举办红色校史人物展,编演红色校史文艺作品,成立红色读书会,在“岭南讲坛”上开讲红色校史文化,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南路红色文化教学资源。

2021年度校级红色校史研究专项立项一览表

举办红色校史人物展,打造育人鲜活教材

红色校史人物黄学增大型原创历史情景剧《南路先驱》

红色校史快板节目《红色颂》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与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联合创办“椰风榕韵”红色读书会
(二)红土文化教学资源建设
红土文化,即湛江本土文化。我院非常重视本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成立雷州青年运河研究所,建设雷阳文化驿站,在雷州半岛传统文化、雷州青年运河文化等的研究和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极大地丰富了红土文化教学资源。

雷州青年运河研究所

雷阳文化驿站

马院龙鸣教授研究雷州名人陈瑸系列成果

马院龙鸣教授参与雷州市共建陈瑸廉政史迹展览馆建设

马院教师林兴所著《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口述史》
获选参展第九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
(三)红树林文化教学资源建设
湛江拥有丰富的红树林资源,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3%。习近平总书记在湛江金牛岛红树林片区视察时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2021年底,湛江市委市政府启动“红树林之城”建设。为更好地服务湛江打造“红树林之城”特色品牌,我校成立了红树林研究院,申报了广东省社科科普基地并成功获批。近两年来,我校在红树林研究和科普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国家级、省市级“红树林”相关研究和科普项目多项,编写图书《红树林之城——湛江》,发表有关红树林的理论文章多篇,研究成果《红树林的心》在中国诗歌网诗歌地图频道播放;红树林生态文明建设科普基地获“2023年度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这些机构和成果不仅为湛江打造红树林之城提供了智力支撑,也为我校将红树林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校成立红树林研究院

广东省“红树林生态文明建设科普基地”落户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我校红树林生态文明建设科普基地获“2023年度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

马院教师施保国等著《红树林之城——湛江》


二、大力推动“三红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
“三红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与多门思政理论课程有着天然契合之处。我院在组织教研教学活动时将“三红文化”为代表的本土特色资源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提高了思政课堂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广州湾人民抗法斗争编入我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PPT

湛江红树林编入我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PPT

红色校史人物黄学增事迹编入我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PPT
三、改革创新“三红文化”实践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把“三红文化”作为思政课社会实践的重要场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结合各思政课程的性质与内容,选择“三红文化”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该课程社会实践的主题或主题之一。如大一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的社会实践主题为“红树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社会实践主题为“红色校史文化”、“红土文化”。
二是思政课社会实践形式多样化,释放学生活力。主要有读书报告、社会调研报告、红色读书会、文艺创作与表演、微视频拍摄等方式。
三是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激活学生动力。定期对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评优评奖,颁发荣誉证书,特别优秀的成果汇编成册。
四是思政课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紧密结合。我院教师充分发挥理论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优势,积极指导学生以“三红文化”为主题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形势与政策”课“红树林专题”优秀社会实践成果汇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雷州青年运河”专题优秀社会实践成果汇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优秀社会实践报告中“三红文化”元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优秀社会实践报告中“三红文化”元素

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文学与传媒学院共同组建的“椰风榕韵”红色文化学生宣讲队在麻章镇城家外村党员教育基地宣讲麻章革命史

院长夏松涛教授指导学生学习红色校史人物传记

马院李靖老师指导的学生社会实践作品《守护“国宝”红树林湿地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获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二等奖


马院林兴老师指导的《探忆河时岁月、弘扬运河精神——雷州青年运河》和夏松涛老师指导的《“岭南江姐”钟竹筠的革命生涯与精神传承》分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赛二等奖
第三部分 学院未来发展规划
今后,马克思主义学将全面深入贯彻党中央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制定和实施教学内容改革计划。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三红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改革,建设和打造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使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大力提倡理论创新,鼓励跨学科研究,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努力聚焦学术前沿,构筑学术交流平台,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与知名高校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合作与交流,力争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全省同类院校中有影响的学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成全省有影响的学科,为广东省特别是湛江地方建设发展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