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努力答好“教育强国建设,岭师何为”的时代答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校上下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坚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现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各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举措、特色与成效,共同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期展示的是:机电工程学院。
第一部分 学院简介
岭南师范学院于1993年开始招收机电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2001年成立机电工程系,在此基础上于2016年成立机电工程学院。学院现开设机电技术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工业设计、机器人工程5个本科专业。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为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电技术教育和汽车服务工程为职业教育师范专业。为更好地构建学科内涵,从基础培养上体现应用驱动、学科交叉、工程研究的特点,学院建有广东省粤西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智能制造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承担了汽车运用与维修骨干教师培训、中职类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等6项国家级培训,具有“FANUC机器人授权培训中心(C级)”资格。

第二部分 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特色凝练
一、为党育人,立德树人,党建引领教书育人
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1+1+2”工作部署。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结合学院工作实际,探索党建“三螺旋”工作法。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根本目标,深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新方法,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的新工科创新人才。

学院一直以来将本科生的教育培养作为主体工作,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多方面持续推进。建立了学院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及教学督导委员会,构建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开展工作的根本标准,将立德树人的内涵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严把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关,将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第一要务,将师德要求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实施“一票否决”。学院依据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切实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立足广东,以生为本,产教融合创新育人
学院立足广东、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智能制造领域,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及团队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和优秀教师。学院拥有特维实验室、先进刀具技术、机器人、电工电子、自动化、工业设计、汽车底盘等21个高水平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达3600平米左右,实验仪器总金额超过3000万元。目前正重点打造350平方的教育部中国制造产教融合---智能制造、机器人等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250平方的机械故障诊断、图像识别等重点平台。

学院围绕人才培养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和协同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主要包括:
(1)紧扣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的主线,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讲好书记、院长“思政第一课”。学院为每个班除辅导员之外,还配备了班导师,在思想、学业、专业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以生为本。
(2)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针对非师范专业,学院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课程设置与行业发展趋势与需求紧密衔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师范专业,提出了“工程师型+技师型+教师型”的“三师型”教师资格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技能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3)在实践教学方面,依据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认真践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实践教学中贯穿“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思”,开展以工程训练为基础、以能力提高为核心、以项目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为重点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强化师范专业学生师范技能训练。在课程体系中,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超过了25%。
(4)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学院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园,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相关比赛为平台,以赛促练,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校企合作,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将创新创业的启蒙课堂搬到企业,引导青年大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组织了“激情创造梦想、创业赢得未来”等创新创业主题团日活动,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三、引育并举,多维协同,构建工程人才核心团队
学院聚焦人才培养需要,持续加大优秀教师引进培育力度。专任教师具有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19人,高级职称所占比例50%,其中博士34人,比例为65%。“双师双能”型教师50名,双聘院士1名,聘请1名美籍华人为客座教授,博士工作站外聘兼职博士11名。2019年,弓满锋教授获得岭南师范学院教学名师称号,同年成立教学名师工作室。2021年5月,孙悦超教授获岭南师范学院教学名师。2021年9月,弓满锋教授获得广东省教学名师,成为了我院首位获得该荣誉的教师,学院教师专业水平明显提高。2022年6月,连海山副教授、弓满锋教授指导学生参加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荣获全国决赛一等奖,实现了全国一等奖零的突破。2023年12月,陈小军副教授指导学生斩获2023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科技创新交流营暨机器人大赛全国二等奖,取得学校在该项赛事上的最好成绩。

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学比赛,并取得了较好成绩。参加学校2021年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获得副高组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1名教师获广东高校学生工作优秀案例省三等奖;1名教师获校级课程思政一等奖,2名教师获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师;2名教师分别获第六届广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1名教师在2022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设计评比中获机械设计组一等奖。2023年度,获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项,省级质量工程5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4项。2024年,获批广东省现代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和广东省“高端数字化制造人才培养校企联合实验室”。


学院围绕产学研用与学科交叉,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建设,实施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奖励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产学研用能力不断提升。近三年,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市厅级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累计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50余篇,申请和授权的专利32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53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奖项50余项。学生学科竞赛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近50项,省级奖项近90项。

四、以赛促学,学践结合,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学院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以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比赛为突破口,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成效显著。学院共有5个专业社团,包括:工业制图与建模协会、工业设计协会、自动化爱好者协会、汽车爱好者协会、机械电子爱好者协会。其中,自动化爱好者协会获评“广东省优秀学生社团”称号;工程制图与建模协会获评广东省“南粤活力社团”,以及获评2021-2022、2022-2023年度校级十佳社团;机械电子爱好者协会获评“湛江市优秀学生社团”、2021-2022年度校级十佳社团称号。工业设计专业定期在学校图书馆组织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展,学以致用,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近三年,学生获批校级及其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6项,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近1000人,占学生总数的55.6%;获省级及以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1项。多次在全国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东省工科大学生实验综合技能竞赛,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100余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学生总数200人左右,占学生总数20%。在此基础上,学生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授权27件。

学院切实落实“一把手”工程,启动就业导师精准帮扶工作程序,积极落实“一生一策一导师”制度,通过考研动员、考研经验分享、开设考研辅导班、配备班主任、聘请高职称辅导老师、提供会议室用作考研复习室、院校及专业报考指导和及早进行复试指导等,促进学生考研升学,取得较好成效。2021届毕业生报考率34.8%,录取率11.15%,被授予“学生考研突破奖”;2022届毕业生报考率31.27%,录取率5.01%,2023届毕业生报考率40%,录取率8%。通过开展访企拓岗,走访调研,校园宣讲等,全力推进毕业生顺利就业。2021年我院就业率为99.74%,2022年毕业生最终就业率为95.54%,202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9%。

第三部分 学院未来发展规划
1.结合学科特色做党建,搭建虚拟现实红色教育-廉洁工作室,VR虚拟场景沉浸式的互动+模拟红色教育知识点;以学院“岭师-特维3D打印创新工作室”为实践基地,力争建设成为全国高校样板党支部,打造党建品牌特色。
2.继续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加强机械工程学科与科研平台建设,并且依托学科优势和结合地方需求组建2-3个专业实验室,用于培养研究型高素质应用人才,为下一步学科发展做好准备,力争机械进入学校下一批专业学位授权点;逐步提高学科与科研的设备水平并改善实验条件,围绕先进制造技术、海洋装备智能化及其关键技术、农机装备智能化及其关键技术,机器人应用技术以及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2-3个。
3.聚焦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融入广东“双十”产业集群,结合粤西区域经济的需求和湛江市的海洋发展政策,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力争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建设成为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增强学院主动服务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能力。
4.进一步优化专业特色,强化专业内涵,积极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坚持专业集群发展策略,相关专业师资共享、教学实验设施共享,共同进步和发展。争取五年内将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力争三年内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成为广东省一流专业,力争1-2个专业通过师范专业认证,以及1-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5.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面向社会、行业、区域地方经济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发展,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三证书制度为核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积极引导与鼓励师生参加“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学科竞赛等重要竞赛,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学生考研,指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担任考研班主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考研指导和帮助,力争使得每年学生考研上线率达到20%,研究生录取率达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