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本站主页 >> 专题报道 >>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 正文

最新新闻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教师教育学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以“卓越教育”育“卓越教师”

发布日期:2024-03-25     来源:教学发展与质量测评中心     作者:教师教育学院      编辑:刘芷晴      点击:

编者按:

为努力答好“教育强国建设,岭师何为”的时代答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校上下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坚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现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各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举措、特色与成效,共同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期展示的是:教师教育学院。

第一部分 学院简介

2018年12月,为适应社会发展,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学校在整合培训学院、教育研究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公共部、信息工程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务处推广普通话科等基础上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学院现设有公共教学部、教师资格考试与认证指导中心、教师技能实训中心、教师研修部及学院办公室等机构,主要承担学校教师教育课程、教育硕士培养及中小幼教师培训工作,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和管理全校教师教育工作,兼具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粤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广东省协同创新中心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省级教师技能实训中心落户在教师教育学院。

imagepng

师范技能实训中心三笔字训练室

imagepng

普通话测试与训练系统

imagepng

师范技能训练室

第二部分 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特色凝练

一、数字技术赋能促变,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创新

一是创新课堂教学与评价。混合学习模式,项目驱动实践,教学互动增强,评价方式多样化,过程与结果并重。学院推动“以学为中心”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改革创新,促进教与学、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形成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推动教学范式由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

二是系统推进一流课程建设。有组织教研驱动,优质课程示范,数字技术赋能。学院依托公共教学部(课程教研室)+课程组有组织开展师新时代教师培养相关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示范引领,AIGC等数字技术赋能,系统推进素养本位课程改革创新,推动师范生培养由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在经历2022学年两个学期的小范围改革试点之后,于2023学年秋季学期全面启动指向教师数字素养的素养本位课程改革,涉及学生总数近2600人,涵盖教育科学学院等8个学院的11个专业,共计61个行政班。

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取得进展,在学院的八门课程中,1门课程获认定省一流课程并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建设,2门课程获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立项建设,2门课程改革获3项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支持,一门课程获得省级教改项目立项及全国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设计之星奖。

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

一是建设卓越教师实验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导师制培养、专业培训、优质资源、交流合作、创新实践、个性化辅导、定期评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依据《岭南师范学院“智慧雷阳书院卓越教师实验班”学生遴选办法》,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卓越教师实验班,提供专业化培养计划,深入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同时,组建优秀教师师资团队,强化导师制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未来卓越教师。

imagepng

卓越教师实验班开展各种研学活动

二是深度融合产学研用。校企合作,课程同步产业,实训结合研发,公益融实践,育创新人才。通过“优师计划”与希沃公司合作,通过“吴川区域综合教育创新行动研究”“徐闻区域综合教育创新行动研究”与中小学一线合作,展现了教育与产业、研究与应用之间的密切融合,为学生们带来了宝贵的技术资源和实践机遇。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育,跨界学习,案例分析,数字工具,创新思维。构建“互联网+新师范”复合型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教改成果显著。近三年,学生获软著1项,发表论文27篇,出版著作12本,获得国家级竞赛35项、省级78项等。

imagepng

卓越教师实验班学生获得的各类奖项证书

三、优化空间资源管理,构筑坚实教师教育保障支撑

一是打造智慧教学实训空间。为适应“互联网+”课程教学,建成教师语言智能训练平台和教师专业能力训练平台,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开放式的学习体验。其中,智慧微格实训室开展线上预约和晚间开放制度,服务人数超过10万人次/年,普通话水平测试达超过1万人次/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imagepng

师范生在智慧微格实训室为江西小学生开展专递课堂

二是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学院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创客教育”等两门一流课程中,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产出的高质量学习成果整理成课程资源和真实项目案例,上传至资源共享平台。使课程资源库除了包含理论知识外,还融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机会接触到真实世界的问题和挑战,借鉴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截至2023年,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创客教育两门课程已经建设近150项真实项目案例。

三是推动教学管理数字化转型。通过深化教学管理流程的数字化改革,实现了教研活动的计划制定、记录存档、教学任务的跨课程组协同执行以及教学资料的电子化收集和审核归档等一系列核心教学管理业务的全流程数字化。教学任务的分配和跨课程组的协同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了高效对接,确保了教学活动的顺畅进行。教学归档材料的无纸化方式收集、审核以及归档,不仅大大节约了资源,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教学管理过程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imagepng

教学归档材料无纸化收集

四、提升教师育人能力,锻造卓越教师教育师资队伍

一是组织专项培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邀请专家授课和开展学习活动,如信息化教学技能提升培训和AIGC赋能教学系列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imagepng

组织开展AIGC赋能教学系列培训

二是成立基层教学组织鼓励教师参与有组织的研究。建设教学创新团队,提升教学的统一性和协同性。由资深教授牵头,每周不定期组织工作室、创新团队成员开展教学、科研研讨会,鼓励教师参与各类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积极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促进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imagepng

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获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设计之星及校赛一等奖各1项,岭南师范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广东省线上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2项;获岭南师范学院第八届师德先进个人称号;立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8项;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3项;获软件著作权2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件,发明专利公开1件。

imagepng

学院教师获得“设计之星”等教学竞赛证书

五、勇担社会服务责任,促粤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高端项目引领粤西基础教育。先后承担广东省“百千万”系列项目、广东省骨干校长培养系列项目、湛江市中小学名校长名教师培养系列项目、岭师校长教师成名家系列项目等高端项目,绝大部分培养对象成为当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

imagepng

校长教师成名家系列项目答辩活动

二是区域协同托举广东乡村教育。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借助广东省新师范建设及省级“强师工程”,建立区域协同机制,构建“1(北部湾)+3(粤琼桂)+N(教师教育创新基地学校)”模式,每年投入经费3000多万元,培训中小学教师2万多人,推进跨区域、乡村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是专家指导推动学校战略发展。帮助中小学构思战略规划、明确学校目标、制定行动计划、提高教师水平,成果突出,比如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的“弘毅教育”、第八小学的“儒雅教育”、实验小学的“梦想教育”、二十九小学的“卓悦教育”、经开区第四小学的“明理教育”,以及廉江市廉江中学的“仁德教育”等都获得了长足发展。

第三部分 学院未来发展规划

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承“卓越教育,卓越教师”的发展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师教育向数字化转型升级,培养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系统化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资源管理以及拓展教育研究与社会服务,力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更加开放、创新的教师教育体系。同时,学院将加大与国内外高水平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致力于成为省内一流、区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教育机构和学术基地,为粤西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助力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