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师新闻中心讯:高举旗帜、真抓实干、团结奋进。踏春而来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分别于3月10日、11日圆满落下帷幕。全国两会凝聚了共识、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心,吹响了风雨无阻向前行、昂首阔步向未来的奋进号角。
连日来,岭南师范学院师生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及报纸等多种形式收听收看全国两会盛况,深刻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畅谈感想体会。
“备受鼓舞,深感振奋!”大家纷纷表示,新时代新征程上,岭师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使命担当,锚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目标,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高昂的斗志,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岭师力量。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岭师当何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如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也成为了2024年全国两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学校党委书记兰艳泽表示,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充分彰显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以团结凝聚力量、以奋斗铸就伟业的信心和决心。政府工作报告将教育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作出部署。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岭南师范学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接落实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不断做深做实“师范性、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推进“强师范、厚理工、兴商科”建设,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构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高水平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产学研、科教研深度融合,以更多高质量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产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岭师力量。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齐聚春天的盛会,共商国是、建言献策,凝结智慧力量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中国号’巨轮在春潮澎湃中再度扬帆启航。”校长阳爱民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岭南师范学院将瞄准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深化改革、创新提质,以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的精神,接续奋斗,全力抓好申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新校区建设等重点工作。要坚守师范教育主责主业,致力培养高质量基础教育师资;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和优秀创新团队培育,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加强成果转化运用,拥抱“科学的春天”;聚焦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科教研融合,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治理体系改革,提升办学能力水平;持续深入落实“百千万工程”和“双百行动”,与地方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衔接融合,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深耕“三成四化”筑峰工程,助力海岛教育与乡村振兴。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邓倩文表示,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为我们讲活讲好思政课提供了鼓舞人心的最新成就、新鲜出炉的翔实数据和生动具体的现实案例。马院要把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用好两会“活教材”,引导同学们在全球风云、时代大潮和社会万象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进而升华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
教务处副处长、教学发展与质量测评中心负责人尹宁伟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深入领会并贯彻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心怀国家发展大局,坚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的强国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同时,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全力抓好审核评估工作,构建高质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质量文化入脑入心,以实际行动助力教育强国梦的实现。
发展新质生产力,岭师能做哪些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中走在前列,如何发挥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我们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主动担当作为,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岭师贡献。”科研处处长刘群慧表示,要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助力新质生产力学科增长点培育;要加强学风建设,深化科技评价、奖励及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激发、释放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活力与潜力;要加强有组织科研和政学产研协同,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加强创新要素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新质生产力成果的产出与应用。
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周小松表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谆谆嘱托,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同时,将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中的独特优势,担负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重任,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优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锴栋表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生科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1310”具体部署,聚焦“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海洋强省战略等重点领域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积极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作用,加强科技创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
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莫琼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机电工程学院将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方向,紧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切实将专业建在链上,课程落在岗上,持续推动产教共通共融,汇聚创新合力,集聚创新动能;同时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赋能,让更多的青年学生眼里有光能成才、手上有活展其才,让强国建设的人才“底座”更加牢固坚实。
造就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如何抓牢“两代师德”、铸牢“两代师魂”?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教必先强师,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林荣新表示,作为一名高校人事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纵深推进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实施,激发广大教师奋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大动力,做教育家精神的践行者和弘扬者,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引领驱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过程中展现更大担当、更大作为,奋力谱写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如何构建高质量的开放、协调、联动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如何因应新质生产力对新型人才及其培养的需求,树立何种教育观念,持何种教师标准?……”教师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练有扬表示,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教育学院将聚焦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紧密围绕学校党委决策部署,聚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师范专业认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等重点任务,进一步激发动力活力,深化对教师教育新趋势的思考和尝试,强化抓实抓细,以实际行动和业绩助力学校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2023年湛江市“三八”红旗手获得者、教育科学学院教师石梦良表示,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热议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构建了教育家精神的理论体系,为新时代教师成长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自己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导,躬耕教坛、潜心育人,引领师范生健全人格培育,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四有”好老师。
如何接稳历史“接力棒”、跑出青春“加速度”?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青年始终是这场接力跑的生力军。
“我从今年的两会中感受到‘奋进’的底气、‘创新’的志气、‘坚韧’的骨气!”校团委副书记梁燕飞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的工作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今年是我校的迎评年、申硕年,作为高校共青团干部,要坚决做到“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大局谋划工作,把握关键,精准发力,不断增强共青团的服务力和贡献度,自觉对标国家科技创新导向,依托“挑战杯”等学术科创竞赛,鼓励师生产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调研报告和研究成果,坚持深化共青团改革,激发基层工作活力,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在学校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中贡献青春力量。
校团委秘书长、学生兼职副书记、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2021级社会工作2班钟佳汝同学表示,作为一名团员青年,将团结带领广大岭师青年用最饱满的精神风貌和最高昂的奋进姿态,弘扬爱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胸怀“国之大者”,勇担复兴大任,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注入岭师青春动能,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贡献岭师青春力量。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2022级电信班许锦润同学表示,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充分发挥青年人敢想敢干的特点,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披荆斩棘,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在创新创业“大熔炉”中历练自我,让青春之梦在奋斗中启航,做本领过硬的“筑梦人”、追逐梦想的“追梦人”、民族复兴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