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师要闻

岭师要闻

本站主页 >> 岭师要闻 >> 正文

最新新闻

文化校园激荡的和谐交响

发布日期:2017-09-22     来源:《岭南师院报》222期     作者:关天冲 郑定      编辑:梁燕飞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燕岭时评:让文明校园成为教书育人的基石

8月8日至14日,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公示广东省推荐参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我校榜上有名,与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一起代表广东高校角逐“全国文明校园”。按照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和省文明委的工作部署,广东也于日前开展了第一届全省文明校园的评选,评出60所学校为首届文明校园,其中高校文明校园10所,我校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今年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细则》、《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文明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依托“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底蕴,在文化校园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扎实推进文明校园的创建活动,对照高校文明校园的“六好”标准,通过提升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思想道德的感召力、师德师风的榜样力、校园文化的引领力、校园环境的感染力、活动阵地的影响力等“六个力”,共同奏响了创建全国文明校园的和谐交响。

 “六个力”演绎文明校园的六重奏

一、增强凝聚力,推进领导班子建设好。

一是夯实理论武装。学校从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的高度抓好理论武装工作,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着力打造 “中心课堂”“实践课堂”“云端课堂”三位一体的学习新模式,邀请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莅校作专题辅导报告,为学校发展“把脉问诊”。

二是抓好党建引领。学校党委以“书记项目”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三严三实”,着力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形成了学校党委、二级党委、党支部三级“书记项目”一起抓的工作格局,“书记项目”连续两年获省高校党建“书记项目”立项。

三是营造干事创业氛围。学校党委注重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坚决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监督制度,学校风清气正、创业干事氛围浓厚,先后入选首批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省市共建高校,为学校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二、提升感召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一是抓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方向。学校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为契机,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是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主渠道。改革成果《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激荡中升华》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认真上好“思政第一课”,创办“燕岭时政论坛”和“岭南讲堂”,创新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和学生形势政策课的形式。

三是抓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方向。学校制定《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意见》,通过创新载体、搭建平台、培育品牌等方式着力擦亮 “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的品牌。

三、塑造榜样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好。

一是坚持“两代师魂”一起抓。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大力开展“崇德厚教、为人师表”主题教育活动和师范生技能大赛,获评“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

二是对标榜样抓典型。以纪念教师节为契机,连年开展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名师、30年教龄和校龄教职工等评选与表彰活动,扩大师德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是重制度强培训。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严格实行一票否决,考核结果存入教师个人档案。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系列活动,把师德师风和校史校情教育纳入岗前培训,建立老中青传帮带培养机制。

四、熔铸思想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好。

一是以校本为特色做扎根文化。以“雷阳文化”为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文明修身与文化活动相结合、传统积淀与开拓创新相统一,师范特色与地域特征相融合的鲜明特色。83岁高龄的著名美学家劳承万教授至今还为本科生开设高水平的传统文化通识课。

二是以项目为抓手做深耕文化。学校以项目培育为抓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涌现了如学术人生、IT科技节、红嘴鸥护鸟队、爱我湛江历史知识服务队、开心广场等一批文明创建的全国文化品牌,17项成果获全国、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3个课题获教育部、广东省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立项,出版了《大学文化育人的探索》、《生根的教育》等校园文化著作。

三是以实践为平台做育根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遍布城乡,学校连续9次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在广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中获“志愿服务突出贡献单位”。学校建成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获评第三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电子商务孵化基地成为广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

五、营造感染力,推进校园环境建设好。

一是以中国精神构建文化校园。打造了《问渠》、《问道》、博学园、春晖园、慎思园、立德园、笃行园、师道园、树人广场等30多个浓缩“中国精神”的文化景观,建成“绿树成荫、香飘四季、花不间断、文化品位、师范特色”的理想家园。近两年来,60多所大学来校参观考察学习,举办了“品味大学——新生第一课”和“难说再见——书记带毕业生逛校园”的专题教育活动。

二是以筑牢防线构建平安校园。学校把平安校园建设纳入综治考评体系,成立平安校园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安全、稳定、保卫、保密等工作,多次获得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综治工作先进学校等称号。

三是以节约节能卫生构建和谐校园。学校获广东高校伙食工作先进集体、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A级评定等荣誉,连续两年获广东省教育厅财务决算工作企业(含固定资产投资)决算类报表优秀单位。

六、打造影响力,推进活动阵地建设好。

一是打造“雷阳大讲坛”传播正能量。学校严格执行报告会、研讨会、讲座和论坛的“一会一报”制度,着力打造“雷阳大讲坛”素质教育平台,邀请国内外各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300多期。

二是推进媒体融合讲好岭师故事。建立校园新闻网、校报、画廊、官方微信和微博等校园主流媒体传播“矩阵”,弘扬主旋律。新闻文化网被评为广东省普通高校新闻类十佳网站,微信公众号获腾讯微校“专家推荐奖”。近年来,近200篇校园新闻登上省级以上的大报、大网、大台,60多篇新闻作品获全国、全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奖。

三是抓好网络文明唱响校园正气歌。深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完善舆情信息收集、报送、研判机制,推进“易班”进校园,推进学校新媒体形成联盟,“知心友谈心亭”先后两次被评为全省高校优秀宣传思想工作网站。

“三个呈现”奏响文明校园的华章

一、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呈现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主旋律”。

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大多数毕业生志愿扎根粤西、服务基层农村教育和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先后有35名毕业生、校友志愿扎根西藏、援藏,占广东高校援藏毕业生的70%,被誉为“援藏良驹”。从2014年开始,四批53名优秀学生志愿到西藏林芝地区开展为期半年到一年的支教实习。今年广东省教育厅将我校自发的援藏行为,提升为省教育厅主导,全省13所高校参与的政府援藏项目。2017年,我校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480人,在全省二本院校中名列第一;学校获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四项特等奖,连续三届获“优胜杯”。

二、榜样示范力量不断涌现,呈现教书育人创优争先良好精神风貌的“主基调”。

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形成了“景在哪里,教育在那里”“人在哪里,教育在那里”的理想局面。学校获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景观文化建设成果获全国、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优秀奖、特等奖,获省高校党建“书记项目”立项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应邀在全国高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研讨会等多种全国性高端论坛上介绍经验。80高龄的退休教师郑光华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提名奖,四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邓倩文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和广东省辅导员年度人物;钟耀林获评“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邓思颖获评为2014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文韬获201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陈道海在教学之余人工养殖乌贼的故事登上中央电视台等等。学校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共有58名教师获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和南粤优秀教师等称号。

三、办学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呈现风清气正干事创业共谋发展的“最强音”。

文明校园的创建活动助力学校和谐发展。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省市共建高校、硕士点立项建设单位等机遇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势头;学校与国家体育总局湛江潜水运动学校联合创办亚洲潜水学院,与台湾高校高起点合办特殊教育专业,成为广东特殊教育教师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等做法,成为了学校新的办学特色。近四年来,《用工匠精神打造大学校园》、《罗海鸥:用景在大学画出“中华魂”》、《大批毕业生扎根乡村教坛》、《岭师新实习基地落户海拔3000米高原》等20多篇呈现文明校园建设亮点工程的报道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南方日报》等中央和省级媒体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