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本站主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最新新闻

109.7万阅读量!张艳伟红树林研究成果引学界关注

发布日期:2025-04-10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通讯员 岳春柳      编辑:廖海琪      审核:邓倩文     签发:郭莉敏     点击:
摄影 审核 邓倩文
签发 郭莉敏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艳伟老师在新华网发表的理论文章《保护好红树林,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艳伟老师在新华网发表的理论文章《保护好红树林,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引学界关注。该文上线72小时内传播量突破百万次,最终累计阅读量达109.7万次,创同类理论文章传播量新高,在主流媒体及学术界形成广泛传播,其核心观点被《光明日报》、生态环境部官网及《中国环境科学》等平台引用。

新华网客户端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直接指导建设的国家级重点新闻门户,已成为全球网民洞悉中国发展的权威信息枢纽。该平台全天候滚动更新1.5万条资讯,在重大新闻报道时效性方面持续领跑行业。其理论频道已成长为政学两界思想交融的战略高地,此次刊载的《保护好红树林,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深度阐释、构建生态治理智慧体系,推动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范式创新。

该文在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层面展现出三大亮点:首先,构建了“生态价值—现实困境—治理路径”的三维分析框架,将红树林保护置于全球气候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坐标系中,创新性地提出主权资源与全球公共产品的双重属性理论。其次,通过计量数据与空间分析的有机融合,精准揭示红树林保护的“三重困境”——运用210亿吨碳储量、341个濒危物种等科学数据支撑环境正义理论,以123个主权国家分布数据论证集体行动难题,使理论建构具有扎实的实证根基。最后,创造性地提出“两模式”和“一开发”的中国方案,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相结合,通过保护区共建、种养耦合、绿色产业开发等制度创新,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中的“搭便车”问题提供了可操作路径。文章还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比较案例研究和跨国数据建模等多元方法,既保持了学术严谨性,又以问题导向的叙事逻辑增强了政策建议的可读性。

张艳伟的研究成果为湛江“红树林之城”建设注入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内核,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程及“百千万工程”战略实施构筑坚实学理根基。该理论体系正催化红树林保护热潮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创新性构建的蓝碳交易机制与生态补偿制度将开辟“碳路湛江”绿色发展双轨路径,实现工业遗产带向生态景观带的华美蝶变。随着红树林国际论坛筹备工作的纵深推进,其理论成果将在碳汇机理研究、跨洲候鸟廊道协同保护等六大领域形成辐射效应,既为《湿地公约》履约机制镌刻东方智慧,更在滨海湿地修复领域打造出可推广的全球治理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