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上午,《创新创业理论与实务》集体备课研讨会在榕楼报告厅举行,一堂创新创业大课开启帷幕,为期六个月的课程筹备工作至此画下了完美的句点。《创新创业理论与实务》任课教师、课程组研发团队、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全体教师参加备课研讨会。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主要负责人刘金祥教授认为,2020级《创新创业理论与实务》课程呈现出三大亮点。第一,改线上教学为线下授课,全校各个学科62位老师倾情参与授课,让创新创业的理念普及到一线课堂,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第二,从全校挑选专业教学团队,自主编写电子教材,编订教学大纲,充分契合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范式,将逐步运用到全国同类高校;第三,全校《创新创业理论与实务》任课教师集体备课研讨,学科交融,思维碰撞,“备足教师‘一潭水’”,全心全意育“新”人。
课程组研发团队马诗咏博士具体介绍了课程基本情况、课程主张、课程创新以及教师团队的要求。马诗咏认为,创新创业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希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打开创新思维,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帮助学生探索生命,引导学生思考“我这一生究竟想干什么”。马诗咏认为,学习是一个具身认知的过程,《创新创业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总体上是一个分享、共创、同融的过程,是一场老师和学生身、心、灵的全人实践体验,希望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用心、喜爱、敬畏的教学态度。
研讨会上,老师询问到国内外其他高校是否有可以借鉴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马诗咏老师认为,国外的模式不能照搬,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缺失。老师询问,“国内外其他高校是否会运用项目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真实的项目或者模拟的项目?”范松清老师提供了借鉴意见,范老师认为资金的筹备很重要,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推动政校合作。
这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教学研讨会,娓娓道来的讲述、报告厅明亮温暖的灯光,师生的角色在不由自主的交替转换,研讨会现场充盈着新概念、新思维、新挑战。经过马诗咏老师和范松清老师的耐心讲解,与会教师一起学习了创新第一课:创新与创新者,创新第二课:思维的类型,创新第三课:创新类型与创新思维,创新第四课:创新的方法。学习了运用8大目标框架打造梦想,创业的入门、准备,创业的商业模式,创业的经营管理等创业实践课。让我们一起期待,《创新创业理论与实务》课程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全校师生。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打造岭师《创新创业理论与实务》金课。
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