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传学院17汉语国际教育的李茵丰在校期间,一直勤勉刻苦、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曾荣获校级三等奖学金、辅导留守儿童优秀志愿者、第十四和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等奖项。如今她又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安徽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
确定目标,矢志不渝
在访谈中,李茵丰提到,在大一的时候她还没有考研的想法。真正让她决定去考研的是大二下学期赴泰实习的那段经历。在泰国陌生的校园里,她看到许多异国学生说汉语、学汉语,那时一种民族自豪感在她的心里油然而生。那段经历也让她对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希望能通过不断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教好每一句中国话,讲好每一个中国故事,向世界弘扬中国文化。
赴泰实习结束后,她并没有急着复习,而是对考研进行了整体规划。她先是确定考研的目标院校,并且规划复习的阶段和时间。在确定报考院校时,她综合考虑了地域、报录比、题型、专业培养方案、导师研究方向等因素,最终选择了安徽大学。她谈到:“一方面,安徽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深深地吸引着我。另一方面,我曾经拜读过安徽大学杨晓黎教授的相关著作,对她的研究内容很感兴趣,也了解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安徽大学的一个重点和优势专业,再加上我对安徽大学的题型是比较有把握的,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安徽大学。”
在确定目标后,她便开始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合理规划,行远自迩
她将复习合理规划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轮复习她将重点放在理解知识点上,二轮复习则用来查漏补缺,三轮复习进行概念、例题的背诵,练习真题。
除此之外,她还将规划细化到每一天的每一个时间段。她认为,复习注重的是效率而不是时间的长短。所以她一直保持着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她说:“‘三更眠五更起’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白天认真复习过了,晚上大脑会很疲惫,学习效率也会降低,还不如好好休息,为第二天的复习储能。”她一般利用早上的时间来记忆知识点,随后穿插不同科目的复习。午休过后,她会进行英语的复习和背诵,利用下午的时间苦练真题。
在整个备考过程,压力无时不在,只有劳逸结合才能走得更远。为了舒缓压力,她选择在每个周六下午去打排球,通过运动释放自己的疲惫。在舒缓压力的同时,打排球也很好地锻炼了她的身体,当她再次回到复习的时候,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拨云见日,柳暗花明
困难和迷茫是考研过程中的必然经历。李茵丰在备考的过程中也产生过自我怀疑的情绪。她回忆道:“有时候我也会迷茫和自我怀疑,时而信心满满,感觉自己复习得很充分;时而又自我怀疑,怎么昨天弄懂的今天又不会了。但是在和研友的交谈中,我发现迷茫是考研人都会有的,是我们都要跨越的难关。我们要在迷茫中坚定前进的步伐。”
至于她的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不断重复,只要重复的次数多了,很多知识就会慢慢内化于心。但需要注意的是,重复不是机械的重复,更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在重复中不断思考,加深理解,每一次重复都能学到新的知识。“多和研友交流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她提到:“在和她们的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我们会得到很多启发,思考的角度能够更加多元化。”但是更多的时候,考研是一个人的事。她说:“更多的时候需要自己去打破困境,不能一味地依赖别人。我们要将自己的选择坚持到底。”
她依旧很怀念那段备考的时光,虽然枯燥,却拥有着最温柔的梦想,可以不问结果地努力,内心总是充实而富足的。
最后她寄语想要考研的人:“考研是一条漫漫长路,希望你们始终有乘风破浪的勇气,坚持到底的毅力,必定上岸的决心!挺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难关,终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悦,加油吧!你终成硕!”

李茵丰 (本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