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生合影
“定远营是一个宏伟的古建筑群,体现了中原文化与蒙藏文化的融合,有塞外“小北京”美誉。”作为地科院地理专业实习的带队老师许恩兰说道,“通过走访学习,还了解到了定远营不仅是一个著名古代要塞,还是一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5月17日,地科院地理科学专业师生走进内蒙古阿拉善盟定远营,感受民族团结,体会红色文化。
许恩兰向参观的学生介绍定远营红色文化,“定远营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是中国北疆游牧民族地区唯一一座宏伟、正规的城池,兼具蒙汉民族建筑特色,中心建筑是清代的王爷府。住在里面最后一位王爷达理札雅是一个“红色”王爷。通过事迹展板可以知道,他担任旗王18年献身阿拉善建设,保境安民发展地方事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拒绝国民党当局劝其出走台湾,毅然宣布和平起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光辉照耀下,达理札雅从一个封建王爷转变为新中国的革命干部,积极参与地方社会主义建设,在建立国营商业、财税统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抗美援朝捐献和修建青藏公路中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王爷府,观看了独具特色建筑,了解了关于民族团结史及发生在定远营的红色故事。队伍登上城墙上,近览定远营的宏伟全貌,远眺白云紧锁的贺兰山,带队老师许恩兰向队员们讲述了关于定远营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故事,“定远营这个地方在历朝历代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成为近代苏联援助其在中国各个时期代理人的重要物资人员交接地,更是鲜为人知的共产国际秘密通道。1920年代邓小平等人由苏联回国工作时就曾经过这里,193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组织"静(宁)会(宁)战役"的计划,并以此战役为基础控制西兰大道,实现三个方面军会合。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通知说苏联只能从外蒙提供援助,红军必须夺取定远营并前伸至外蒙边境接取物资,但是由于敌人反动力量过于强大,苏联改变了对接点。由此可以了解到定远营地域之战略重要性。但是,无论任何企图瓜分中国,阻挡国家统一的势力都无法影响到全国各族人民统一团结的决心。”
2019级地理2班的蔡依淳同学在参观完后感慨道,“红色精神是根植于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年代,都是支撑我们前进的动力。定远营,不仅是一个驻边要塞,更是民族复兴、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者。”

定远营建筑群

队员了解红色文化建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