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至16日,近百人的地理科学学院野外实习暨党史学习实践队伍深入毛乌素沙漠、阿拉善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腹地,观察沙漠地貌并了解治沙工程的现状,学习治沙精神。
队员们在毛乌素沙漠地区徒步二十公里,驱车横穿阿拉善沙漠。在腾格里沙漠,虽然狂风裹沙扑打行进的队伍,在险峻坡面匍匐前进,但是没有任何成员轻言放弃,最后成功登顶海拔数百米的沙丘。在途中,来自华南师大的李保生教授和岭师地科院的牛东风副教授,为同学们详细介绍沙漠的形成、分布和草方格沙障防沙治沙的技术,使同学们对沙漠环境和治理有了一个直观、系统的了解。同时,李教授为同学们讲述在沙漠研究领域前人的科研励志故事,鼓励同学们要不畏艰难、务实求真、勇敢创新,立远大志向,成国家社会有用之才。
在实习途中休息时间,来自2019级地理1班的陈韵淇同学以治沙精神为主题开展学习党史专题分享,介绍道,“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近代以来,毛乌素沙漠的流沙南侵,牧场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造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号召下,打响了旷日持久的治沙战役,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倾其一生,让当地完成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治沙英雄。她分享了中华环境奖获得者——殷玉珍先进事迹,“面对风沙肆虐家园,她发誓:‘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沙欺负死。’为了治沙,她卖掉了最值钱的财产,换回树苗,开始了漫漫治沙植树之路。30年来,殷玉珍不断探索适合的造林方法、适宜在这里生长的树种。30年的坚守,让昔日7万多亩沙漠变成了‘绿色王国’”。
辅导员许恩兰介绍道,“谈治沙精神,我觉得适合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治沙英雄’、‘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王有德的一句话来表达,他曾说‘这辈子我就干一件事——治沙造林,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其内涵着‘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与我党革命战争年代红色革命精神一脉相承,基因赓续,已成为滨沙地区发展的极重要的精神动力”。
通过学习新中国治沙的历史、先进的人物事迹,实地调查治沙情况,开展专业学习分享活动,同学们不仅从专业上认识了沙漠治理之不易,还深切感受到治沙人之可爱、伟大,在心中厚植了家国情怀,坚定了学习工作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一个新时代地理人。

师生队伍向沙漠腹地前进

牛东风副院长在为学生讲解草方格治沙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