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第三届诗教中国“迦陵杯”诗词讲解比赛中,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赵元皓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勇夺大学教师组一等奖,为学校增添光彩。11月17日下午,记者对一举夺“金”、儒雅博学的赵老师作了采访。
赵元皓老师生于1989年,河南汝州人。201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辞赋研究。2016年12月到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工作,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女性作家研究》《辞赋研究》等课程。
“迦陵”是叶嘉莹先生的别号,而以此命名的“迦陵杯”比赛旨在宣传“中华诗教”理念,希望能够促进更多人去传承和发扬中华的宝贵财产。这是近年来唯一面向各级学校在职教师和在校大学生,以古典诗词讲解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级赛事。“迦陵杯·诗教中国”讲解大赛自开办以来,极大地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覆盖面广,影响深远。
本次大赛要求参赛者从教育部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和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大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一篇古典诗词或红色诗词进行课程讲解。赵元皓老师选择了一篇符合自身气质且有较大发挥空间的经典诗词——《蒹葭》。为了本次比赛,赵老师从5月下旬备战至10月中旬。她六易其稿,两次录制并剪辑微课视频。在8分钟的视频中,赵老师以“伊人”为线索讲解《蒹葭》,并层层推进。此外,她还认真准备线上测试和省决赛的演讲。赵老师向记者透露,她在去参加比赛的高铁上,仍在反复练习演讲。
赵元皓老师在采访中说,自己的成功与学校的领导、同事、同学们的帮助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夏日炎炎,暑气炙人,文学与传媒学院的院长阎开振亲自帮她借用课室录制视频。文传学院的陈凯珍书记、梁碧斐副书记、李斌辉副院长、朱习文副院长,姜双双、陈晓清、罗婵媛、方隽、刘娟、马显彬、梁海珍、李诗欣等老师也在讲稿修改、视频录制、参赛准备等方面给予了她极大的支持。18、19、20级的十余位同学也在视频录制上为她提供了帮助。这些都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鼓励她一路前行。
国赛决赛当天,在10分钟的现场教学中,赵元皓老师从《蒹葭》的核心意象——“伊人”入手,展示前代学者对“伊人”的诸多争论;进而强调诗人追寻“伊人”的艰难和执着;最后由《蒹葭》创立的“隔水伊人”模式分析风雅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赵老师认为,对古代文学的解读不应局限于文本。我们可以利用图表、动图、视频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在比赛中,赵老师通过绘制诗人追寻“伊人”的简图,使在场的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蒹葭》,获得了评委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赵元皓老师凭借自身的实力,稳定而又出色的发挥,最终斩获第三届诗教中国“迦陵杯”诗词大赛大学教师组的一等奖。
赛后,赵老师表示,自己今后仍需更加努力,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持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度结合数字媒体科技,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对于古诗文的学习,赵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做一名新时代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

赵元皓老师(照片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