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会现场
7月9日,科学研究处处长刘群慧带领学校部分农村科技特派员和科研处相关人员赴雷州沈塘镇开展调研交流活动,弘扬蒲织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交流会上,沈塘镇书记吴小智、镇长黄亮首先对我校科技特派员及科研处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黄亮介绍了沈塘镇蒲织历史、蒲织工艺、乡村振兴现状,强调沈塘镇镇政府带领乡亲们通过设计创新、工艺创新等手段,开发了一系列新颖、时尚的蒲织品,极大提升了产业发展,蒲织已成为当地主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后吴小智介绍了沈塘镇目前面临的困境,蒲织产业历史悠久,蒲织文化底蕴深厚,但目前产业结构单一,蒲织产品以手工工艺为主,百姓产能及收入增长缓慢,希望依靠岭南师范的人才资源,攻克蒲织产品设计、自动化加工等关键性问题,打造本地特色的蒲织工业化。
刘群慧对沈塘镇政府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她从历史沿革、专业设置、乡村振兴等方面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特别指出在百余年的师范教育历程中,学校始终肩负兴学育人的办学使命,同时在转型发展中形成了“强师范、厚理工、兴商科”的办学思路,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现有博士500多名,涉及农学、经济学、工学等10大学科门类,农村科技特派员近200名,特派员团队6个,服务沈塘镇、下洋镇、河唇镇等近20个乡镇,已建立定点服务基地10余个。强调近年来随着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发挥高水平科研平台和人才优势,为湛江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雷州蒲织久负盛名,历史文化浓厚,从蒲草种植到蒲织产品,拥有一整套完备的工艺,希望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为弘扬蒲织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会上双方与会人员分别就蒲织文化历史、合作共建美丽乡村、销售渠道扩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交流探讨。会后刘群慧一行在当地领导干部带领下实地考察了后山村蒲织产业以及揖花村食品产业。

沈塘镇镇长黄亮讲话

沈塘镇书记吴小智讲话

科学研究处处长刘群慧讲话

交流发言

合影留念
雷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境内水田适宜种植蒲草。蒲草是一种多年生水生植物,种类繁多,有三菱草、棍子草、大籽草等。现今常见的为大籽草,乃元顺帝时泉州商人自锡兰引进,有植株高、纤维坚韧等优点,是雷州蒲织的首选原料。雷州蒲织是一种以手工方式把蒲草编织成日常用品的传统技艺,主要流布于雷州半岛中部的雷州市,覆盖整个雷州半岛。雷州蒲织历史,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对雷州蒲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元代时引种高产“大将草”获得成功,为雷州蒲织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明清两代,蒲织品已成为雷州大宗出口货物。据民国《海康县续志》记载:“蒲草……拔起晒干,男女手织,大者曰席,小者曰苞。商人运售香港澳门及外洋各埠。故近年以来有田之家种草致富不知凡几,即或无田贫民,男女织席织苞亦可糊口度日。”20世纪三十年代,雷州蒲织业达到全盛时期,年产量突破4000万张,主要用作糖包和盐包。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雷州蒲织发展的高峰期,从业人员达10万人,年产草席、草袋、提篮、草帽、草扇等近2000万件。雷州蒲织技艺主要工序有选草、舂草、染草、起头、织肉、织花、织角、穿边等,产品具有手工、实用、环保等特点,品种有草席、草袋、草扇、草帽等,且以草席为大宗。

蒲草及蒲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