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赛现场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十载风雨,十万栋梁;学为人师,行为师范。在我校第三届师范文化节期间,为进一步提升文学与传媒学院师范学子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技能水平,文学与传媒学院策划举办第三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搭建教学技能交流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锤炼师范技能,展现师范风采。
5月13日晚,文学与传媒学院于弘雷楼503室举办了第三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决赛。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李雅老师、学生陈雪晴、黄一川担任本场比赛的评委嘉宾。文学与传媒学院共32位选手从初赛中脱颖而出,来到决赛现场一展风采,按顺序依次上台展示六分钟说课。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说课”提供了实用的教研、选拔、展示平台,可以锻炼、提升和展示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教师钻研教材、讨论教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好方法,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匠心筑梦,三尺讲台展风采。各参赛选手镇定从容,思路清晰,围绕自选的课标文章,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方面进行针对性分析,结合学情以及课标的要求对课文与单元整体进行教学设计,层层递进,逻辑清晰缜密。选手们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说课展示,用清晰流利的语言、落落大方的仪态展现教学风采,赢得了现场观众与评委嘉宾的一致肯定。
32名选手满怀信心,认真授课,说课设计形式多样且环环相扣,展现了精湛的教学技能、饱满的参赛热情和扎实的专业素养。“钱塘江大潮到底‘奇’在哪里呢?”20中本4班的李乐琪声情并茂地带领着我们进入《观潮》的世界。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她充分运用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与清晰明亮的嗓音,辅以富有童真童趣的语气开展授课,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的简笔画式板书设计有力地突出了课文重点。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具体的教学中应以学定教”,来自21中本5班的朱雨君同学向在场师生展示了她为《荷塘月色》自行设计的多样化的教学环节。通过带领学生感悟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蕴含的深刻内涵,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也充分体现了选手运用文本的能力。
压轴出场的是来自21中本3班的钟梓源同学,他期望和学生一起感悟爱的博大,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陶冶美的情操。在钟梓源抑扬顿挫的说课声、条理清晰的课文脉络梳理与细心引导下,我们感受到了包含《老王》在内的整个单元所展现的“小人物身上的人性之光”的主题,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与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
李雅老师先指出本次大赛对于各师范学子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她高度肯定并赞赏选手们认真积极的备赛态度与自信大方、条理清晰的说课状态。其次,她谈到选手们在说课过程中存在“人手分离”、未准确区分“讲课”与“说课”、缺少与观众评委的互动等细节方面的问题。李雅老师强调:“在教学授课中设置学习任务群是非常有必要的”,把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作为载体是落实新课标理念的要求。
随后,来自19中本2班的学生陈雪晴与19中本4班的学生黄一川分享了宝贵的说课经验。陈雪晴就自身曾参与省级教学技能大赛的经历进行了有关训练频次与训练内容的分享,提醒部分选手在说课过程中存在“将手撑在桌面”的问题,并现场为选手们展示在说课时应持有的大方自然的站姿与动作。近期参加过教师招聘比赛的黄一川为选手们的说课设计提出了几点针对性建议,她建议选手们在“说教材”环节可围绕语文要素、人文主题、文本内容这三点进行讲解,并强调在“说教学过程”时应将课时安排明确地告知评委,在初读导入环节可采用精彩的导入以突出自身的文学素养,要充分利用师生配乐朗读、小组合作朗读等模式实现多样化朗读,教学时融入“‘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同时,黄一川引用《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提出在总结全文后教师可利用“一咏三叹”的形式带领学生充分感悟文章的情感,升华整个课堂。
经过激烈的角逐,文传学院的14位2020级参赛选手以优异的表现、过硬的专业素养及熟练运用的教学技能成功晋级岭南师范学院校级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让我们一同期待他们在校赛现场更加精彩出色的表现!
求知不止漫漫道,以赛促学殷殷情。本次活动以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和施教能力为目标,真正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训。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相信在“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的校风的浸润下,文传学院的莘莘学子永远不会停下探索教学的脚步,他们将铭记立己树人的使命,不断夯实成为优秀教师的基础,提升教育教学技能水平,展现师范之风采。

李雅老师点评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