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院系风采

本站主页 >> 校园动态 >> 院系风采 >> 正文

最新新闻

解构文化记忆的时空维度——作家林雪《乡愁与诗歌——从传统到现代的思考》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03-26     来源:文学与传媒学院     作者:通讯员严梓秀 佟秋粤      摄影:林雨     编辑:李林运      审核:陈凯珍     签发:李云蔚     点击:
摄影 林雨 审核 陈凯珍
签发 李云蔚

1.jpg

讲座现场

2024年3月14日晚,岭南师范学院第三教学楼108教室座无虚席,国家一级作家、诗人林雪应邀为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乡愁与诗歌——从传统到现代的思考》的学术讲座。本次活动由文学与传媒学院主办,学院张德明教授主持,两百余名师生共同参与,深入探讨乡愁的文化意蕴与诗学表达。

【舌尖上的乡愁叙事】

讲座以“舌尖上的乡愁”为切入点,林雪从一道地方名菜展开,串联起屈原、苏轼、刘禹锡等古代文人的乡愁叙事。她援引《诗经》《世说新语》等典籍,指出中国文人的乡愁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思念,更蕴含“空间距离、年代隔绝、命运阻碍”的多维张力。“从辞官归乡为一口家乡菜,到诗文中的意象革新,乡愁驱动了文体的进步与文化的传承。”林雪强调,这种中国文人独特的乡愁叙事体系,从今天看我们仍然充满敬意与怀念。

【流动的乡愁文学史】

在讲到外国文学中的乡愁题材时,林雪老师启发同学们将“乡愁” 的概念扩大到乡村以外,并剖析荷马、奥德赛、纳博科夫等诗人的思想。她指出地理位移带来的身份焦虑具有跨时空共性,并阐释现代性语境下乡愁从"空间怀旧"向"时间乡愁"的演变趋势。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同学们逐渐感受到自然与都市之间差异变迁带来的人的心灵归属感缺失,进一步理解了何为追寻理想途中自我身份的缺失,对乡愁这一情感有了更深的认知。

讲到现代,她以余光中先生为例,通过"乡愁等同于醉酒的滋味"这一精妙比喻,将乡愁的定义推向更复杂而深刻的层面——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思乡之情,更是超越地理,一种对时间、记忆和文化归属感的追寻。“我们要从乡愁的意义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乡愁具备的可持续性中挖掘特征,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多留意,把它和作家创作结合起来,把它作为一个方法论,作为一个端口,作为一个视角,去整合成一个作家创作阶段的特征。”

【新乡愁的诗学重构】

“乡愁仅有农耕够不够?当然不够,现代元素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然项。”林雪老师强调,“在新时代创造独有的乡愁文学,是我们的共同使命。”在互动环节,现场学生就家族传承与个人成长、写作技能提升及现代文学发展等问题进行提问。林雪则建议青年敢于书写乡愁,让乡愁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张德明教授总结指出,林雪以跨文化视角打通古今中外乡愁书写的脉络,呈现了一场“诗学与哲思交融的盛宴”。“乡愁是一以贯之的、延续的乡土文化。仅有从前单纯的、朴素的情感是不够的,要加入现代的元素。”他进一步呼吁同学们要诚实地写出真的东西,写出带有疼痛的、复杂的、新的乡愁。

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讲座为理解乡愁文化带来了全新的认知框架,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乡愁与诗歌的理解,也感受到了诗歌作为人类情感表达重要载体的独特魅力。23级创新班杨海恩同学说道:“真正的乡愁不在他乡,而在词语重构的故乡。”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讲座,为同学们提供更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2.jpg

张德明教授讲话

3.jpg

现场学生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