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院系风采

本站主页 >> 校园动态 >> 院系风采 >> 正文

最新新闻

暨南大学郭熙教授畅谈新科技时代语言研究的创新与挑战

发布日期:2025-04-16     来源:文学与传媒学院     作者:通讯员 曾静怡      摄影:李芯蕊 袁菲菲     编辑:刘贝      审核:陈凯珍     签发:李云蔚     点击:
摄影 李芯蕊 袁菲菲 审核 陈凯珍
签发 李云蔚

mmexport1743662464558.jpg

讲座现场

3月28日,著名语言学家、暨南大学郭熙教授做客雷阳大讲坛,于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主讲题为“新科技时代语言研究的创新问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下语言学研究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了学科创新路径与实践方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阎开振、应用语言系系主任陆华和180名文传学子参与了此次讲学活动。

郭熙教授开宗明义,指出新科技为语言学研究带来深刻变革。有蓬勃发展的时代机遇:海量语料和计算技术为语言规律挖掘提供新工具;与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结合,催生神经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新兴领域;AI助力语言资源抢救,比如方言数字化;实时跟踪语言演化,比如网络用语研究等等。也有必须要面临的挑战:传统语言学如何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语言结构研究、语言工程应用、语言修辞与审美的协调问题等等。

郭熙教授指出,当前学界对AI技术存在三种典型态度:一是恐惧,担忧技术取代人类研究,或引发数据伦理问题;二是抵触,因理解不足而排斥,或批评AI生成内容的“抄袭”风险;三是拥抱,强调应主动利用AI提升效率,同时防范“幻觉”干扰,加强人工校验。他特别呼吁,语言学研究需以用机器能做的工作解放人力,专注机器做不了的深度研究为原则。

郭熙教授援引李宇明教授提出的“语言学科群”理论指出未来语言学的创新需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技术应用,如方言词典编撰结合语音识别技术,抢救濒危口语资源;二是问题导向,研究新科技衍生的语言现象,如“三人语言生活”中的多模态交互; 三是理论突破,探索语法双轨制,如比较句的历时与共时分析,词义保守性、滞后性带来的语言惰性,新词链如冰雪经济、银龄经济、低空经济等。

在问答环节,现场就技术伦理、小语种研究、方言研究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有同学提问:“当代技术飞速发展,我们要做的是努力让人类去超越AI还是让AI超越人类?”郭熙教授答道:“不存在谁超越谁,AI只是工具,我们要学会利用AI。”

针对另一位同学关于小语种和其他学科关系的提问,郭熙教授指出当前评估体系存在弊端,呼吁政策倾斜:“需建立多元评价标准,避免功利化导向。”

一名双方言家庭的学生提问如何研究父母之间两种方言的碰撞,郭熙教授建议:“录制家庭语言互动,分析代际传承模式,这类个性化研究正是AI无法替代的田野价值。”讲学现场文传学子热情高涨,讨论声不断,氛围十分融洽。

应用语言系系主任陆华教授在总结中强调,郭熙教授的讲座为语言学发展指明了“技术赋能人文”的路径:“未来语言学将是‘科-技-艺’三位一体的学科,唯有跨界合作、坚守问题意识,方能实现真正创新。”

此次“新科技时代语言研究的创新问题”学术讲座圆满落幕,参与的文传学子纷纷表示对语言学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思考。2023级新闻学班伍钰莹同学表示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文传学子对新科技与语言学融合的认知,更为同学们创新学习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

mmexport1743662462817.jpg

著名语言学家、暨南大学郭熙教授演讲  

mmexport1743662476154.jpg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