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院系风采

本站主页 >> 校园动态 >> 院系风采 >> 正文

最新新闻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鸿声为岭师学子讲学

发布日期:2022-06-14     来源:文传学院     作者:通讯员王乐谣      摄影:腾讯会议截图     编辑:陈林颖      点击:
摄影 腾讯会议截图 审核
签发

6月9日晚,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国家级精品课负责人张鸿声通过腾讯会议为岭师学子作题为《北京文化与北京文学》的讲座。讲座由文传学院院长阎开振主持,文传院史习斌、周显波老师及岭师两百多名学子也参与了本次线上讲座。

讲座伊始,张鸿声以“北京的底色是什么?”这个问题展开讲述,从北京的气候、地理、饮食、语言、园子以及地名六个方面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北京的文化。接着他从“作为首都的北京城市沿革”“北京城市地理”“近代北京城市形态”“北京形象与近现代作家心理”“近现代文学中的北京”以及“当代文学中的北京”六个方面,并结合《骆驼祥子》《京华烟云》等大家熟知的文学作品和老北京的图片,为同学们讲解北京文化形成的原因以及北京文学中的北京文化。

张鸿声提到,北京城自古以来就是塞外少数民族政权文化和中原汉民族政权文化的交界地,以至北京文化中“塞上”的意味很浓重。他介绍道,北京城分为“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虽然清代时受制度限制,汉人、商业娱乐场所以及会馆都只能在集中在外城,但是这不仅大大促进了外城市井文化的发展,也使外城成为民国初年以前商业最发达的地方。他认为,“理性”和“乡情”对于文人作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写作方向。那么在这种“理性”和“乡情”相互扭结和背离的情况下,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相较于代表现代性、新文化,代表作家理性一极的近现代上海来说,老北京具有乡土气息较重的传统文化形态,因此更能代表作家情感性的一极,也更能体现作家对于传统的依恋和对故土的归属感。他还提到,由于五四运动前的老北京处于较为落后的农耕、渔猎混合型经济之中,所以在五四运动后的文学作品中,作家会把老北京作为旧中国的象征,并对其进行启蒙角度的批判。他讲述道,我们从近现代文学中可以看到,清末民初的旗人小说中北京形象的展示、启蒙叙事中充斥旧文化气息的北京、南方文人想象中的故乡北京以及京派小说里城乡比照中的北京形象等等。从当代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为社会主义表达的新北京形象,市井表达中对于传统北京的留念以及国际化大都市北京的表现。

阎开振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表示张教授的讲座把抽象的文化具体化,把想象的文学现实化,既带领同学们重游了北京城,又丰富了同学们有关北京的文化和文学知识。最后,阎院长对张鸿声教授表示感谢,并对其来湛江考察表示热烈欢迎。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鸿声讲学

岭南师范学院文传学院院长阎开振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