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现场
9月14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榕楼405室召开科研项目论证推进会暨学术沙龙,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提升科研质量。马克思学院党总支书记邓倩文出席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部分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施保国主持。
会上,施保国对学校发展战略研讨会及秋季学期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教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科研评价改革实施方案以及校级科研项目论证推荐要求等进行解读和说明。他重点解读“有组织的科研”的要求及项目论证时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一为处理“破”与“立”的关系,在科研评价“破”“五唯”后要在“立”上下功夫,树“立”突出贡献与质量的科研导向,注重基础研究的理论创新性与学术贡献。二为处理“即时性”与“长时性”的关系,在前沿知识与热点问题上要发挥思政优势,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即时性”课题的研究使命,深入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三为处理“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的关系,不仅读有字书,更注重读“无字之书”,强调调查研究实践功夫在项目论证中的含摄性和重要价值。四为处理“动”与“静”的关系,要能够“动心忍性”,以“传帮带”机制和学术沙龙等方式帮助年轻教师进行科研思维和方法训练,在科研中不断提升思维的力度和精准度。
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教授代表对老师们提交的科研项目申报书进行充分研讨、论证,从选题、研究现状和意义、文献参考、理论扩充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点评,从学术成果的发表、研究方向的凝练和理论功底的提升等方面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别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学术沙龙是马院为教师提供的常态化交流学习平台,在将来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将不断创新,努力为青年教师学术发展、教学科研合作提供更好的互动交流环境。与会教师普遍认为此次交流让自己领悟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在思想碰撞中激发学术热情,对进一步提升申报书质量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