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晴
“你知道吗?一般记者名字的位置仅次于标题。”这是张晴谈起三年学生记者生涯的一点小骄傲。她将记者理想看成生命里的光、将三年多的学生记者生涯看作一场可贵的修行。大学三年发表的110余件新闻作品,盛载着她甘甜的成长经历……
一路奔跑,做最“原汁原味”的学生记者
作为新闻系学生,张晴入学不久加入到有岭师“新华社”之称的大学生记者团,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新闻之旅。
“跑新闻次数越多,越是觉得当学生记者很有趣”。“跑新闻”是张晴大二暑假到电视台实习时从记者前辈那里接触到的词,意思是要外出采访新闻。大一、大二时,她总是在自己专业课结束后立即前往新闻现场,她的同窗好友就会在她身后送上加油:“奔跑吧晴晴!”
“多走几步路,下笔如有神”,张晴津津有味地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除了自己入学那年,她每年都参与新生入学报道,跑多个迎新现场挖掘不同新闻亮点,采写过“校领导到车站温暖迎接新生”、“师生现场‘快闪’迎新”、“新生‘刷脸’报到”等关注度较高的开学迎新新闻。与往年不同,今年的迎新工作她无需外出采写,只需收集材料整理出一篇官微推文,她却尤感觉陌生,无从下笔,之后她选择到校园各处走走,与现场的记者小伙伴们闲聊迎新现场的趣事,一起帮新生们搬运行李,还偶遇到了大家都驻足欣赏的“七彩祥云”,最终赶在日落前编出了推文初稿《“刷脸”报到!2020级新生开启岭师之旅》。
精心钻研,做追求卓越的学生记者
大学生记者团团长姚家豪师兄面试时向她提问:“你做好耐住寂寞的准备了吗?”初次领到新闻任务,她从不解此问到变得深有体会。连续几小时认真听讲会议内容,会后仔细整理资料和录音,双手久久停在键盘上方,琢磨稿件用词,直至交稿给师兄师姐并修改好,已耗去将近一天的时间。她认为写好一篇看似简短的新闻消息需耐住寂寞,去钻研,因为所写的一词一句皆要准确传达学校工作重心、发展大计、重要事件,这也是对采访对象和读者的尊重。
她先后担任采编部部长、新闻网编辑,被新闻中心聘为“首席记者”,参与学校专业认证评估、“新师范+教育信息化2.0”高峰论坛、湛台夏令营、学校出征省“挑战杯”等专题报道,并及时发回“七捧全省优胜杯”等影响力较大的通讯,积累了扎实采写经验。她经常为新记者们“传经送宝”,鼓励他们要通过接触多种不同类型新闻任务,牢牢掌握写作技巧和养成提前搜集资料信息且高质高效的习惯,享受新闻写作的更大乐趣。
张晴热情开朗,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大一时她为寻找新闻采访课的作业素材,从一篇短消息了解到刘金祥教授团队及他们的“屋顶草坪”。她以学生记者身份深入采访刘金祥教授,并撰写了名为《刘金祥,致力为城市第“第五立面”披“绿衣”》的通讯报道,该通讯被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湛江晚报等媒体广泛转载报道。张晴说,能够从细微处发现,主动着手深入了解与著述,以作品为新事物带来更多关注,这是新闻人的意义所在。
薪火相传,做记者团小伙伴们宠爱的“阿团”
初出茅庐,张晴参与到荟萃历届校媒精英的首届“金笔岭师”宣传报道,“金笔奖”的梦想种子从此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她说,新闻稿的采、写、编、发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记者们的“巧手”和“火眼金睛”。每次写稿至深夜,发送出去的稿件仍能得到老师或部门前辈和小伙伴的“秒回”,校媒人这种“工匠”精神始终给予她强大的精神动力。
“她责任很重,工作繁忙,但总能给大家带来满满的正能量。”与张晴并肩作战的副团长廖堃这样评价到。为弥补疫情期间记者团小伙伴们锻炼的空白期,她毫不犹豫地扛起了责任,选择在大四连任记者团团长。她不止一次公开“表白”记者团,撰写迎新推文《寻找岭师新“声”力量》,为记者团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也成为了近两百名记者团成员们宠爱的“阿团”。
每逢重大报道活动,她组织全团记者“采风”,记录工作精彩影像,展示出记者团整体积极向上,专业素养和作风过硬兼备的良好精神风貌。代表大学生记者团赴广州参加广东十佳校媒活动巡展,展现了记者团的良好风貌,记者团获评“优秀校媒”奖。
她用四年的大学时光、以学生记者的身份书写了岭师华美篇章,也记录下一道道青春靓丽的岭师人身影,刻下辉煌的“金笔岭师”精神,一路走来她始终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