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线上教学

本站主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最新新闻

记音舞院舞蹈系线上教学情况报道

发布日期:2020-04-12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开学延迟了,但教与学并未延迟。为保障学生在家学习,教育部提出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停课不停学、不停教”落在实处。在这个特殊时期,“互联网+”因其突破时空的特性,成为代替传统课堂教学,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首要途径。面对疫情,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舞蹈系师生,在认真学习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和学校的相关文件后,在学校和学院的精心组织与贴心指导下,集思广益,共克难关,以爱做纽带,同心起舞,将“停课不停学”落到实处。

跨越障碍,砥砺前行

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但是不能改变学生求知的诉求和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责任。在接到学校3月2日开始网络教学的通知后,学校和学院多次帮助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指导。

开课前,专业负责人朱培科教授深知舞蹈专业课程通过线上教学存在一定困难。先谋而后动,在教学开展之前就不断和各位老师沟通,围绕线上教学与专业课程的特点开展备课,带领教师运用和调试腾讯会议等平台,并为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预设备选方案,同时还不忘提醒大家照顾好家人。

王晓丹主任说“线上教学对每一位老师是一次挑战,大家共克难关,同时要保持乐观积极的状态。”教师们一方面广开思路,加强了与国内同行的交流,借鉴同行们运用不同网络平台的经验,另一方面师生相互配合进行实操演练,力求在开课前熟练运用各种平台,面对可能会突发的网络问题。

线上教学开始后,专业负责人朱培科教授和王晓丹主任,经常会随机听取本系教师的课程,及时传递给师生关怀与鼓励,同时也和各位教师探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教师间彼此交流,分享经验,李权老师将“雨课堂”运用技巧细心的与各位老师交流,耐心解答大家的疑问。师生之间互动不断,及时反馈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相互关怀,一句“老师您辛苦啦”,一句“谢谢同学们”打破了疫情对地域的阻隔,让舞蹈系师生的心贴的更近了。“疫情”无情,人有情,舞蹈系教学团队没有忘记自己是一线教师的使命,大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为提高教学质量,为顺利完成教学内容而不断砥砺前行。

创新思维,多元用新

转眼开课五周,每一位老师都能熟练驾驭多种网络平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积极推进教学有序推进。

舞蹈专业教学中的高能互动始终是教学特点之一,而网络教学对师生互动影响很大,问题能否及时反馈,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吸收的结果;居家的空间大小影响着动作的完整性,有时几个动作就“跳”出了镜头;有时网络不畅,一组动作要反复多次,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影响到“教”与“学”的态度。

专业负责人朱培科教授提出“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核心,采取灵活多元的教学手段,保障知识的有效传播。”师范类院校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教师,舞蹈系教师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师德正是为学生做出了榜样。“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品德的完善。舞蹈系教师不仅在网络教学上采取多元的方式,在践行师德上也始终保持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身体力行。

教学以学生为核心,借助不同平台共同推进。王晓丹主任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讲解,课后结合视频进行细化吸收,通过视频作业的反馈找到学生的问题所在,这一完善的流程为学生将来的教学提供了范本。冮毅副教授尝试改变理论课作业的方式,通过语音的方式将作业进行反馈,不仅缓解学生长时间面对电脑或手机的疲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还设计了课程记录单,学生将每节课教师所讲的内容、自己的理解和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反馈给老师,这样可以让师生都明确“问题”所在,同时结合小组讨论或撰写报告的方式,即减少个人作业压力,又增强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吴葆萍副教授认为:尽管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能从头到尾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一个组合学下来,这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和自信心。相信同学们回到课堂以后,接受能力和悟性能力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

潘滨老师指导学生针对难点,展开分析讨论。孙婕老师指导2018级的学生创作致敬医护的公益短片,用行动告诉学生什么是“学以致用”。张碧老师为了让学生合准节奏,绘制了鼓谱,学生的乐理基础好,很快就能准确把握节奏,也增强了学生对动作掌握的准确度,这正是基于obe模式下,为培养合格的教师教育人才构建的教学模式。

潘春枝老师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细微感受融入到编舞教学,鼓励学生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勇于创新。李权老师不断尝试将舞蹈文化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结合舞蹈批评的理论教学品评舞蹈之美。

在创新思维的指引下,雨课堂、腾讯会议、腾讯课堂、录播、名师课程、微信、钉钉、qq和邮箱的多平台与文字、语音和视频的多方式相互组合运用,让线上舞蹈教学呈现出“新”效果。

舞动其身,疏导其心

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威胁到人们的健康,也给生活带来不便,时间一长容易让人产生恐慌焦虑、孤独失落等心理反应。舞蹈系教师积极行动,守护学生心灵,助力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专业负责人朱培科教授面向舞蹈系教师提出“大疫面前要有大爱,要用老师的情怀去温暖学生,带动学生”。

师生之间经常相互提醒进行适当锻炼,合理饮食,网课期间要注意作息时间规律和注意预防眼部疲劳。

舞蹈学生的身体能动性很强, “宅”在家里时间久了就会想出去“转转”,或是因为空间狭小导致的心理烦躁,或是其他的心理问题,因此在课上和课下教师们加强对学生心理的疏导,并通过推荐音乐或视频缓解压力。

2月底,2018级学生姚桂花的奶奶因病住院(非新冠肺炎),姚桂花尽其所能的照看奶奶,每晚都会给奶奶打热水擦身体,帮她换洗衣服。上完课就陪奶奶说话、逗她开心。她用实际行动表达着爱的真挚,同样也通过努力学习来回报奶奶的殷切期望。

舞蹈磨练了意志,锻炼了品德,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展现爱的伟大,爱无疆,艺无形。为人子女者,尽孝为爱;为人师者,用心为爱;为学者,潜心专研为爱,爱国,爱家,爱这份专业,平凡的人们,宁静祥和的生活着,用爱的动力为艺术插上腾飞的翅膀。

寓教于舞,寓教于学

为了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舞蹈发展的时代特点和前沿信息,结合网络教学的方式,舞蹈系师生广泛收集课程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细致推敲,优中选优,将符合课程内容的资源传播给学生,同时开展线上讨论,在灵活多元的教学中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本学期也开设了一些新的课程,如现代舞、国标舞等,这些课程在此前学生所接触的机会不多,对于身体动律,风格感觉总是把握不准。专业负责人朱培科教授在现代舞教学中将现代思维与舞蹈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中起舞,在舞蹈中思考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将身体“解放”与身体“游戏”相结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度和投入程度。

本学期开设的国标舞课,因同学们都没有接触过相关舞种,很难把握舞蹈风格,在线上教学难以满足需求的时候,冮毅老师经过多次寻找,在韩国的大学找到开放的教室,通过录播的方式开展教学,视频发给同学们的时候,学生说“老师太不容易了,我们会认真看的。” 潘滨老师在不同班级开展动作分析教学;孙婕老师的编导课指导学生围绕“疫情”开展舞蹈创作,并进行后期编辑,学生也因为新颖的方式更加愿意参与其中。

舞蹈教学中经常会需要“把杆”,学生们在各自的环境中,巧妙的运用各种物体充当“把杆”,疫情面前“把杆”变了样子,但不变的是执着学习精神,这份精神也推动着教师不断向前。

我们的课程中有音乐,有舞蹈,有文字,有视频,有经典,有原创,兴趣永远是学习最好的动力,教师们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将专业知识融合在充满“娱乐”气氛的互动之中,寓教于舞,寓教于学始终伴随着课程的开展,师生共同前行,“疫”不可挡。


舞蹈系老师相互听课点评交流


舞蹈系教师线上线下同精彩


学生正在进行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