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深入总结、展示湛江师范学院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发展成就,迎接岭南师范学院第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迎接党代会•巡礼”专栏,系统展示各个单位和各个层面的工作成就和工作亮点,欢迎各单位来稿]

学科是学校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基础。学校近期印发的《岭南师范学院质量提升工程(科研创新)实施方案(2018-2020年)》指出,提升教师科研活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校内外科研要素有效聚合,改进科研效率和效能,建构有凝聚力、内生力、竞争力的科研发展环境,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湛江师范学院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的学科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特别是近两年来,科研工作围绕申硕核心目标,形成了新气象、新布局、新成效,为“决胜2020”奠定了力量。
新气象:学科体系不断完善, 学科层次不断提升
2010年,组织制定学校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至目前先后开展了第四轮、第五轮、第六轮重点学科建设工作,2014年启动硕士专业学位点培育,至目前先后开展了三轮培育建设工作。2017年,在第六轮重点学科建设和硕士专业学位点培育中,按学术型、专业型两种类型和省市共建、校级、校院共建三个层次,即“两纵三横”布局了新一轮建设的18个重点学科和12个硕士专业学位培育点,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学科建设体系。
2010年、2017年和2018年,我校连续三次被省教育厅列为“广东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教育学、化学成为省授权建设一级学科;2012年,课程与教学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和汉语言文字学三个二级学科被评为广东省第九轮特色重点学科。2017年教育学、化学成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成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2018年,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联合公布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和重点建设学科名单,我校入选“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行列,教育学、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入选重点建设学科。
新布局:重视科研项目,升级科研平台
学校坚持对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等高水平项目实施经费配套或奖励制度,实施校级项目培育计划,提高高层次科研项目立项率,不断拓宽科研项目申报途径,培养教师们的科研能力。自2011年以来,校外科研经费从每年100万提升至每年2000万以上。七年多以来,获得430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6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9项。2013年,获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1项;2014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2018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数进入全国高校百强。2010年来共获得横向项目 161 项,经费1664万元,其中2017年横向项目经费829万元,是前8年所有横向经费的总和。2010年至2016年,我校共获19个中央财政专项立项,总资助金额2550万元。
自2011年以来,获批建设市厅级以上平台取得重大突破,先后立项24个,其中省级智库2个、省工程研究中心8个、省科技创新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科研平台9个、湛江市重点实验室4个,其中“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是唯一省城之外的教育类协同创新中心平台,该平台在2016年验收评估中被认定为“优秀”,是全省24个接受绩效检查的省级培育协同创新中心中获得优秀等级的8个单位之一。先后进行了两轮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在第2轮建设中整合全校优势与特色跨学科组建了7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成立校内研究所60余个。
新成效:优化学科团队, 产出科研成果
2011年以来,学校已经建设了5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创新人才团队、6个学校科研创新团队。2013年组织遴选学校首批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强化个人业绩与团队贡献合并考核。2018年,学校组织开展了第六轮重点学科和硕士专业学位培育点团队建设工作,成立了18个学科团队和12个硕士专业学位培育点建设团队,2018年,“稀土资源利用与发光材料研究创新团队”入选广东省高校创新团队建设。
科研团队的不断优化,科研成果也不断地提升。2011年以来我校教师累计发表论文6454篇,其中 SCI、EI等检索2058篇,出版学术著作548部。有98项成果获得全国教育科研成果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奖、湛江市科学技术奖等政府奖项,其中首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共申请各类专利2259项,其中发明专利477项,实用新型专利521项,外观专利1261项;获得授权专利1106项,其中发明专利85项,实用新型专利276项,外观专利745项;获湛江市专利技术奖四项,其中获金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