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学堂bbs
“5月7日晚,‘红外学堂’线上线下齐互动,节省了时间、资源,打破了空间界限,拉开了网络课程,网络会议的帷幕!从签到到分享,从聆听到讨论,从线上的学习,到线下的互动,我看到了这个平台、这种方式蓬勃的活力!”教科院学生党支部的一位重点培养对象在自己微信朋友圈中写下这样的感言。
如这般关于“两学一做”的好评,一夜之间吹遍了我校外语院和教科院同学的朋友圈。这股热潮,源头在于5月7日开启的深化“两学一做”网络学习会暨“红外学堂”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b+微网络体系启动仪式。这是一场在新媒体阵地上举办的活动,是外语院英语系第五学生党支部与教科院心理学前学生第二党支部携手探索的党支部组织生活新形态。
5月7日晚21时,虽然两个学生党支部成员有的还在外地实习,有的还在台湾做交换生,有的还在其他活动的现场,却一点也不妨碍她们准时在“红外学堂”微信群中同时上线签到。全体成员签到完毕后,活动准时开始。教科院心理学前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邓倩文主持活动,向两支部成员介绍了“红外学堂”的设计思路、做法与目标。
据邓倩文介绍,“红外学堂”外语院党委和教科院党委联合申报的校“书记项目”,取名寓意红色学子网聚一堂,学习红色经典,向外辐射红色文化,渗透网络内外。“b+微网络体系”主要指“红外学堂”以bbs和各个党员的微信、微博为主阵地,实现两种网络媒体的优势互补。其中bbs和微信群作枢纽,开设有《党务工作》版块推动党务工作网络化,还有《学而时习》版块供支部成员学习交流。围绕枢纽,整合各个支部成员个人微信、微博作为辐射传播的卫星式阵地,传播红色文化。“红外学堂”学堂的建设主要有三大目标。一是探索互联网+党建模式。将党务工作规程、流程、过程都记录在bbs《党务工作》版块,让党建工作看得见摸得着,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党员组织、教育和动员的新模式。二是建设党支部掌上学习平台。借助新媒体突破时空的限制,网聚党员。通过bbs展现每个成员的学习心得与体会,供各成员跟帖评论互动交流。应用新媒体打造党员口袋学习的模式,实现:无论何时何方,只要党员有一台手机就可以实现组织联络和理论学习永不掉线。三是建设思想引领高地。通过全体成员在自己的微信、微博中亮党员身份,发出自己的学习心得、感悟,传播红色文化,密切党群联系,帮助更多的群众增进对党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认同。崭新的组织生活理念和做法一经说明,即让两支部成员欢欣鼓舞,更切身感受到新媒体带来的便捷与高效,纷纷点赞,共同启动了“红外学堂”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b+微网络体系。
两党支部当晚即应用“红外学堂”b+微网络体系开展了深化“两学一做”的首次学习。支部成员此前已在线下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撰写了学习心得,发布上“红外学堂”bbs《学而时习》版块。当晚在“红外学堂”微信群,刘燕玲、冯志婷、李超、莫沛燕和周兵兵五位支部成员代表分别作了题为《学习< 整顿党的作风>深化“学是基础” 》、《学习< 实践论>深化“做是关键” 》、《读< 矛盾论>有感》和《浅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学习心得分享,讲述了自己在阅读经典著作中收获的关于深化“两学一做”的体会。聆听了五位同学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享后,两支部成员进行了热烈的网络交流讨论。
两个党支部书记邓倩文和陈理才也分别在微信群中作了主题为《深化“两学一做”做好马克思主义传道者》和《做中学,学中做,做幸福的学习者》的动员讲话,号召支部成员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党员网络教育的新理念与新做法,增进交流,优势互补,活学活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深化“两学一做”,做幸福的学习者和马克思主义的传道者。网络学习会结束后,关于“两学一做”的研讨与实践又进一步走向深入、广泛传播。两支部成员纷纷在“红外学堂”bbs和个人微信朋友圈发布了自己对于“两学一做”的感悟、体会、思考与计划,掀起了新的热潮。
“这种通过线下阅读感悟,线上分享讨论,将新媒体与学习相结合,是一种新的学习组织形式,是个好的创新,也是好的开始。学习结束后,文件资料都保存在记录上,为日后在回头品味提供便利,这是课堂无法比拟的优势。”参加此次网络学习会的萧美如在朋友圈中这样写下自己的感悟外语院党委和教科院党委对新媒体的应用让“两学一做”展现了新形态、新动力与新的局面。
朋友圈发布的学习感悟
网络学习会的开启
踊跃的网络交流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