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新闻文化网改版

本站主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最新新闻

谢富瑞:师恩,今天体会更深

发布日期:2021-02-19     点击:
摄影 审核
签发

     谢富瑞,2005年毕业于法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校期间任新闻中心学生摄影记者。毕业后进入江门日报社工作,现为江门日报新文化发展公司总经理。

  “富瑞,抽时间写写当学生记者的回忆吧……”这是关天冲老师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新闻文化网改版升级开通在即,希望历届记者写点回忆的文字,为新网开通亮色。于是,那些零碎的记忆便拼凑起来。脑海中最深刻的,便是李萍老师和关天冲老师。一个教会了我“勤奋”,另一个依然是教会了我“勤奋”。

  毕业后近8年的工作,我收获良多,车子、房子、面子,为人夫、为人父。如果没有大学三年学生记者生涯的锻炼和八年工作中的勤奋上进,便没有现在幸福美满的生活。

  影响一生的,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

  “富瑞,请你后天(星期四)上午12时前到图书馆大门前,拍摄校友聚会大合影。”“富瑞,请你后天(星期一)下午2时前到办公大楼等候”……

  大学期间,唯一能让我兴奋的,便是收到李老师通知拍摄的短信,短信交代得明明白白。

  拍多了学生社团活动,次次都是三部曲——“全景、中景、特写”,少了真正的新闻抓摄,摄影技术一直停滞不前,是新闻中心李老师为我提供了一个磨砺的平台。如果没有李老师三年的指导,毕业后,还真的进不了专业的新闻媒体单位。

  在李老师的关照下,我不仅提高了摄影技术,还赚取了学费和生活费,更收获了勤奋的良好品德。

  技术会落后,金钱会用完,只有良好的品德,才能使你越走越宽,收获得更多。

  说不清到底李老师的哪些事情影响了我,让我更加勤奋。或者,影响人的一生的,不只是某一件具体的事情,而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这些点点滴滴归纳起来,便是“鼓励”。

  在三年学生记者生涯中,李老师给我的全是鼓励,鲜有批评。正如现在流行的赞赏教育,如果想让孩子变得更好,你便要细心发现他的每一个闪光点,鼓励他,表扬他。

  每一次交新闻照片,李老师便鼓励,“拍摄得不错”;

  每一次提前到达采访现场,李老师便鼓励,“很努力,这么早便来了”;

  每一次报纸出版,李老师总是让我的新闻照片先见报,而且尽可能多见报,看到一份报纸的四个版,都有自己的新闻照片,内心欣喜之余,更有自信和动力了;

  毕业后,和李老师相见,依然是鼓励我,“工作得不错,家庭也不错。”

  不管是读书的我,还是已经工作的我,李老师的这些鼓励,一直默默地影响着我!

  美好的心灵感受,来源于师生的真挚情感

  曾经以为,大学学生记者期间,只有李老师关注我,没有其他的老师会注意到一个学生哥的新闻照片。后来才知道,原来关老师早就注意到我的新闻照片。虽然现在看来,当时的新闻照片只能称为简单的记录,但依然得到关老师这位摄影发烧友的关注。

  记得大二的一个周末,关老师让我到他的办公室,与我聊起了摄影,并对我的新闻照片一张张地进行了点评,每一句评论,都是鼓舞。当时,深受感动,原来我的新闻照片,还有这样一位热爱摄影的老师在关注。

  有了第一次的接触,与关老师的交往就多了。关老师的肯定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让我更有动力去拍摄好每一张新闻照片。

  或许,每一学生都能在老师的肯定中找到美好的心灵感受。

  “照片拍得好并不代表你就能做记者,还要认真学习写作。”正是关老师,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大学期间和工作后,除了拍好照片,我还开始认认真真地写新闻,这为我从一位摄影记者顺利转为文字记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你儿子很努力,别担心……”。大三期间,由于广东省第六届大学运动会在学校举行,采访多任务重,放假也顾不上回家,家人打来了电话责备,是关老师拿起我的电话,耐心地和我家人解释,而且每一句话都是称赞。

  就在那时,我和关老师的“师生情”,转为“兄弟情”。

  大四时,因为很早便确定了工作单位,而且早早过了英语“四级”,没有其他人的压力“找工作”,“考四级获学位”等,所以经常找关老师聊天。不仅是学习的,工作的,还包括了爱情。

  一个老师愿意听一个学生谈生活、工作和感情的小事,或者只有好朋友才会这样。

  大学有些东西,终会影响你的一生

  “虽然是湛师毕业的,比不上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但很勤奋,就让他留下来吧!”毕业找工作,因为社长的这句赞许,我便成为江门日报社的一名正式记者,也开启了江门日报社招聘湛师学生的时代。

  因为勤奋,一个月发表40多张新闻照片和近百篇文字新闻,而且是连续四年发稿量第一,每年有9个月是发稿量最多的。老记笑称:“江门日报再也出不了这样的记者。”就在我工作的第二年,报社的领导主动提起:“富瑞,你再介绍几个湛师毕业的学生进来。”

  因为勤奋,得到了新任社长的看重,新任社长刚上任第二个月,便找我正式谈话,了解我平时的采访工作,并多次让我在大会上作经验介绍。

  因为勤奋,先后当上了首席记者、记者站站长、新文化发展公司总经理等职务。

  现在,依然保持每天14个小时的高效工作。不因为所谓的“少年得志”而放慢自己的脚步。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李萍老师和关天冲老师的鼓励和指引,我能有今天吗?

  大学的恋情可能会破裂,大学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老师的恩情,会让你体会更深!

  寥寥数语,难表自己在新闻中心当学生记者的那段难忘记忆!借此机会,祝愿新闻文化网越办越好,祝愿新闻中心的师弟师妹学业进步,在新闻实践中创造更多精彩的故事、收获更多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