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努力答好“教育强国建设,岭师何为”的时代答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校上下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坚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现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各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举措、特色与成效,共同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期展示的是:数学与统计学院。
第一部分 学院简介
数学系是岭南师范学院最早成立的系所之一,2014年,在数学系的基础上组建数学与统计学院。学院下设数学系、计算科学系和统计系3个教学系,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和统计学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特色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基础数学教学团队是省级教学团队,数学一级学科为校级优势重点学科。学院建有一个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省级校企联合实验室、两个智慧数学实验室、两个专业实验室(计算与统计),现有签约的校外实习基地74个,其中2个实习基地获批为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
第二部 分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特色凝练
一、立足学科发展,聚焦思政,强化育人内涵建设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博士29人,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省“千百十”培养对象6人次;被聘为外校兼职硕士生导师9人;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2人。学院注重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逐步实现教学科研的融通与共生。2017年以来,学院教师队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广东省南粤科技创新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27项;先后形成了控制理论、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计算数学、数论与代数学等具有优势特色的研究方向,公开发表核心及以上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1人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图1 省自然科学奖
学院师资团队尤其重视科研对于教学的反哺作用,适时地将科研心得体会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帮助学生认识创新的根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化了科研素质,为学生后续参加学术科技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表1 2017年以来承担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学生全面成才为目标,将思政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一是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组建“课程思政1+1+1”团队:1名经验丰富的教师、1名青年教师和1名专任思想政治辅导员共同建设1门思政课程。选派教师参加各种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学习班,举办课程思政建设研讨活动;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专题报告和指导,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二是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学院定期组织教师积极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并蓄积力量申报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和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等。2021—2023年获得省级课程思政课程1门和校级课程思政项目10个,其中包括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个、课程思政课程4门和课程思政示范课堂5个。三是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学院构建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并且在2023版课程标准中,要求每门课程必须明确本课程的思政目标,将课程思政内容落实到具体课程,与专业深度融合。
表2 近三年承担的课程思政项目

学院强化育人内涵建设,积极推动学科专业和课程、教材建设,全方位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质量工程项目。2021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校企联合实验室获批校级校企联合实验室,2023年获批省级校企联合实验室。2020—2023年先后承担省级教改项目4项和校级教改项目21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团队,高等数学教研室、统计学教研室,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入选校质量工程项目;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7门课程为校级一流课程,《泛函分析》等3门教材入选校级教材建设项目,2项教学成果获校级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二等奖,3项获三等奖。
表3 近四年承担的质量工程项目

表4 近四年承担的教改项目


图2 部分教学成果奖
二、坚持本科地位,追求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培养在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积极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深化人才培养模式。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依托岭南师范学院良好的育人环境,构建了“一主线、三融合”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形成了以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个性与共性的“一主线、三融合”分流培养模式。即按“创新型人才”和“师资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置卓越A班和B班实行分流培养,因材施教。经过分流考核后,为数学基础好且有志于从事数学研究的部分学生配备导师,指导其参加“第二课堂”学术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以赛促学,为其今后继续深造成为数学研究工作者夯实基础。对于另一部分学生,在加强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强化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其成为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工作者。2023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首次成立2个创新班,继续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拔尖人才和卓越教师。

图3 “一主线、三融合”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图
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和统计学两个非师范专业,学院构建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借助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求在校学生至少参加一项学术创新或学科竞赛活动,如“互联网+”、“挑战杯”、数学竞赛、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和数据挖掘挑战赛等,并将这些赛事的指导和培训及赛后延伸研究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教学、竞赛、科研”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学院借助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省级校企联合实验室平台成立院级研发项目团队,并筹措经费进行项目资助。每个团队由2-3名老师、8-12名学生组成,学生来自两个专业的大二、大三和大四3个年级,实行滚动进出制。目前,项目团队主持研发的学院竞赛管理系统和教学项目管理系统已成熟并投入试运行。

图4 互联网+、挑战杯获奖
卓越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施,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竞赛成绩显著。2017年以来,我院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国家二等奖3项、国家累进创新银奖1项和铜奖2项,广东省特等奖3项;获广东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银奖5项;先后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和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每年有30名左右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2020—2023年,我院学生连续参加广东省师范生技能大赛,共获得一等奖10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的好成绩(注:该赛事数学学科每个学校每年只有4个参赛名额,全省一等奖的设置每年只有6个名额),总成绩排全省数学组第一名。2021年,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实现了我院学生参加国际大赛战绩零的突破。

图5 学科竞赛获奖

图6 师范生技能大赛获奖
三、实施双轮驱动,守正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搭建各类育人平台,开展多元文化活动,实施双轮驱动,既保留和坚持传统优秀的育人举措,又积极主动创新育人环境,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卓越班、创新班是基础,朋辈课堂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用武之地。学院及数学中心承办各类学术会议和教学指导会议、主办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卓越人才培养研讨会、教学科研成果交流会、大学生数学竞赛,开展学校朋辈数学课堂等活动,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此外,学院教师积极争取各类协同育人项目和横向研究项目,通过项目团队促进师生共同发展。2017年以来,学院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项,各类横向研究项目11项,既服务了地方社会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图7 卓越人才培养

图8 数学中心主办的朋辈数学课堂
表5 师资队伍近五年主持的横向研究项目

开展“数学文化节+美育”活动。通过举办数学文化节,让学生领略数学人文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和理解力。开展“校运会+体育”活动。以校运会等体育赛事为切入口,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自身体育素质,稳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并组织学生参加步道乐跑、阳光晨跑等活动,通过每年度的体测,督促学生锻炼身体提高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2021年、2022年体测及格率和优良率均位于学校前列,2023年已获校学生田径运动会“十连冠”。开展“社会实践+劳育”活动。依托电脑义务维修、勤工助学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近三年,获评国家重点团队1支,省级重点团队2支,省级优秀团队1支,校级重点团队1支,校级优秀团队8支,校级重点调研项目5项。2021年获“湛江市五四红旗团委”,2022年获“岭南师范学院五四红旗团委”。

图9 学院第十五届数学文化节之新生才艺大赛

图10 学院第十七届数学文化节开幕式
表6 三下乡队伍获奖情况


通过平台的搭建、活动的开展,促成学生综合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毕业生就业前景好。就业去向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颇受用人单位好评。同时,各专业考研人数逐年上升,近年来有一百多名学生考上国内外各高校硕士研究生。
第三部分 学院未来发展规划
未来,学院将继续围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三全育人”路径;坚持五育并举,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立足学院实际,以对接国家战略需求、高水平拔尖数学人才和卓越教师的需求为导向,实现数学学科和育人更高质量发展。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以师范专业认证和审核评估为契机,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课程建设,争取获批省级一流课程;继续实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依托数学中心,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抓好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卓越班和创新班,新增加一个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创新实验班,以点带面,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建设与科研方面:以省重点学科为目标,持续抓好数学和统计学学科规划与建设,提高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加强科研团队和平台建设,争取在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省级创新科研团队方面取得新突破。
学生工作方面:继续推动“新学工”建设,健全和完善“三全”育人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考研率和就业率;激发学生参加学术、学科竞赛热情,提高获奖率,增加获奖人次。打造优势创新竞赛项目品牌,不断争取佳绩。期待在互联网+、挑战杯等比赛中取得新的突破。